第 21 卷第 1 期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Vol. 21
2008 年 1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an. 2008
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源及治理对策评价
朱一鸿
(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摘要:当前我国解决货币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手段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央行票据的对冲交易。现代西方货币
理论及我国政策实践均表明,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的发行失控,解决流动性过剩必须从
源头上遏制货币供给泛滥的局面。汇率制度改革是应对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并同时辅之以金融体
系改革,发展直接金融市场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票据冲销政策;货币内生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8)01 - 0088 - 05
自2005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货币流动性开始出现明显过剩现象,2005 年至2007 年上半年,我国
名义GDP %,同期M2 %。流动性泛滥引起一国资产价格升值,资产泡沫增加,长
期持续的流动性过剩还将引起通货膨胀的发生,加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经济的不稳定。我国
中央银行采取的应对措施一直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票据冲销政策为主,长期单向的调整措施其市
场效果并不明显。为此,探讨我国货币内生性运动机理,分析现行货币政策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治理
对策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内涵
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来,流动性过剩一直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与货币运行的基本特点之一。
流动性本意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在宏观层面上,可将它理解为不同统
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在一般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这样一种货币现象:货币
信贷总量过多,直观地讲就是居民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储蓄等高流动性资产出现过剩。欧洲中央
银行(ECB)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具体表现为资金市场货币
量宽裕,货币环境过于宽松,大量资金出现闲置。
1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以货币为基础的竞争,[ ]市场的有效运作必须在合理的货币总量规模下进行,
当市场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市场实际需求数量时就引起流动性过剩问题。从本质上说,流动性过剩的
出现源于货币供应量控制的失误。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的关系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
PY表示,[2]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长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应于
实际产出变动与价格水平变动的加总,同时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密
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决定收入和支出差额的制度性因素、“金融技术”状况、利率水平、经济
不稳定程度或经济信心状况、通货膨胀预期和收入水平等。货币流通速度一般是先随着货币化的深
入而下降,然后又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稳定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货币的流动性通常采用马歇尔 K
指数(M2 /GDP)或货币流通速度(GDP/M2)进行描述。当M2 /GDP增长过快时,说明资金供给严重超
过了银行和企业进行盈利性投资的需求,即出现流动性过剩。
二、造成我
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源及治理对策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