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桃花源记
吉炳轩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有一篇传世名作《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堪称散文中的极品。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布局严谨,文辞朴美,更重要的是他在这篇小文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使无数人为之神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对政治的腐败、社会的混乱深恶痛绝,但又无奈。他也曾从政为官,也是一步一步在仕途上苦熬。曾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好不容易有机会做了陶泽县令,成为一个“七品芝麻官”,但不到三个月,他就辞职回乡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就思想观念来说,他属于黄老学派的虚无思想,而就当时的社会政治来看,他主要是不满当时的官场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出来做官是迫于生计,到了官场又感到郁闷,生活和精神的压力都困扰着他,但他最终选择了解放思想负担而苦于耕种劳作的道路。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对这一思想讲得很清楚。他说,自己家境很贫困,靠耕田不能养活全家,家里孩子很多,米坛子里没有储备的粮食,连正常生活用品也没有办法弄到。在生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亲戚朋友都劝他出来做官,做官有点俸禄还可以解生活之急。他的心被说动了,也想到仕途上试一试,但又苦于没有进入仕途的门路。恰好遇上了战乱四起,各路诸侯以招揽人才为美德,他的叔父就推荐他去做一个小县的长官。因社会动乱,他害怕到远处做官不安全,彭泽县离他的家乡仅有一百多里,而且县里公田收获的粮食可以用来酿酒供他喝,就要求到彭泽县去任职。但到职不久,他就产生了回家的念头。原因是自己的天性是喜爱自然,这个天性是无法改变的。饥寒虽然是切身的事,然而违反自己的意愿也会使身心都感到痛苦。以前自己也做过几任小官,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役使自己。于是心中感到悲哀失意,为自己不能实现平生的志向而深感惭愧。不过陶渊明还是想干满一年后再悄然离开,而此时他的妹妹出嫁不久就去世,他就以奔丧为名而辞官离去,仅仅做了八十一天的县令就结束了从政生涯而归隐田园。
生活与精神,这是陶渊明要面对的两大难题。一个生活能够温饱,一个精神能够舒放,但这样的生活哪里去找?陶渊明想象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这个理想的社会生活就在《桃花源记》里。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生活要求并不高: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以渔人之行来描绘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生活:在桃花源深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从此进入另外一个世界,那里土地平坦开阔,屋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翠竹等,样样东西都有。田间的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都可以听到。村民往返耕作,老人孩子都很快活,人人自得其乐,家家生活安逸,待客友好热情,衣食无忧,神安气闲,对世事不管不问,更不知道改朝换代,没有任何政治烦扰。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生活就是求个温饱安逸和无忧无虑,使老百姓能过上没有烦扰的田园日子。陶渊明的愿望无法实现,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也都在努力追求这样的理想社会生活,但也都没有办到,所能够做到的就是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表达志趣和抒怀罢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办到了,而且比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记》生活还要安逸舒适自由得多。
去年我到乡下去,来到黑河。农垦北安管理局的同志带我来到了处于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畔的一个偏远农场——逊克农场。
我们驱车沿黑龙
新桃花源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