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中的审美.doc新闻作品中的审美摘要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具有意义功能,还应具有审美功能,不仅应该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还应从审美的高度对新闻稿件进行最优化处理。道德上的同情心,将苦难升华为悲剧的力量,参与式的深入采访和完全投入式的叙事视角是优秀的新闻作品所应具备的条件。关键词意义功能审美功能审美同情刻板成见审美距离德国美学家和心理学家里普斯认为人们对于美的欣赏是通过移情实现的。发生移情作用的心理机制可以解释为审美同情,即设身处在审美客体的位置上,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从而使物与我享有共同的情感。中国哲学与美学将“天人合一”的人生观与市美观融力一体,因此,屮国人容易将万物生命化,容易悲天悯人,容易兔死狐悲,容易叶落知秋。但是面对这样敏感的文化和这样敏感的读者,中国的新闻作品中却常常生硬、粗鲁。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新闻有将宣传当新闻的传统,赋予新闻作品塑造意识形态的使命,因此新闻工作者常常由于强调新闻作品的意义功能而忽略其审美功能。其实新闻作品的意义功能和审美功能并非水火不容,恰恰相反,审美功能的实现正是实现意义功能的前提和保证。因而将美学概念引入新闻作品是对过去宣传偏向的一种纠正,对于提升屮国新闻作品的品质意义重大。下面拟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来看看新闻作品能在艺术审美的道路上走多远。(一)《报贩老王观潮倾家荡产》“来自内蒙古的老王是第一次看潮,8日,他看潮看得倾家荡产。老王在杭州以卖报为生,看着杭州人都在讨论潮水的事,也想看看风暴潮是什么样子。于是吭哧吭哧骑着自行车从市区来到九溪。还带上了全部家当:骑着卖报的自行车,拿着一个很便宜的傻瓜相机,里面装的是柯达胶卷。远远看到潮水来了。他把自行车停在路边。刚按了两下快门,他最想看的潮水就已经罩了他一身。相机进水了,手机失效了,更惨的是他的自行车被压在一辆富康车下报废了。”故事不厌其烦地提供了主人公“老王”倒霉经历的种种细节,使用“报贩”这一非客观称谓(含贬义,有社会属性地位低微之意)介绍其身份,以及“吭哧吭哧”等使人感觉可笑的、对故事主人公缺乏尊重的词语。进一步解码文本的言外之意。会进一步发现文本背后的偏见:“第一次看潮”一一没有见识;“以卖报为生”一一职业低贱;“看着……也想……”一一思维方式简单,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懂审美,看热闹;“骑着自行车从市区到九溪”一一四肢发达;“还带上了全部家当……很便宜的傻瓜相机”一一穷;以下逐一分析其特点:故事讲述者和作品人物的关系:观察与被观察,旁观、俯视的姿态。全知的视角,不平等的关系:故事讲述的方式:漫画,口语,通俗,短句,快节奏,幸灾乐祸的讲述者,同故事主人公的沮丧不和谐:故事的主题:一个穷而好事的倒霉蛋可怜又可笑的故事。故事的社会价值:取乐取笑的靶子,提供娱乐的工具。故事留下的讲述者的印象:缺乏同情心。对草根阶层充满鄙视和偏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篇新闻作品的致命缺陷在于作者同作品中人物的隔膜。作者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使他根本不可能走进人物内心,更不可能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因而对人物缺乏最起码的道德的同情,因而不可能创造出美,更不可能唤起读者的美好情感。但是这并不是说仅仅具有道德上的同情心。就能创造出美。要想唤起读者的美好情感,还必须拥有将苦难升华为悲剧的力量。(二)《换肾姐弟情》与《面具后面的男孩》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遭受命运捉弄的人,两个故事也都具备了吸引人的关键元素:孩
新闻作品中的审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