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光
【摘要】孟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仁政思想的理论家,继承了孔子的仁学理念并加以改造、完善,文章着重探讨了孟子^想对后世的政治理论及思想教育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孟子;仁政;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44-13
孟子可谓有些“生不逢时”,在一个举世皆浊他独醒的世界,他更像是一位踽踽独行的孤独的思想者。孟子在许多方面的理论建树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这种影响是滔滔江河的话,那此时我们就仅仅撷取其中的一朵浪花,这朵浪花就是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
孟子继承了先师孔子的思想,效法了他的“仁”学,推行“仁政”观念,由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并将其作为自己伦理观和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把人性善归结到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德性上,并且将“四端之心”作为人性善的起点,并且他认为,君王也正是有了这“四端”之心,推己及人,才会实行“不忍人”之政,性善论便是他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
二、孟子“仁政”理论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上提倡“制民之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仁政是一种处理、安排社会秩序的方式,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要想让老百姓遵循社会礼仪规范,必须使百姓得到基本的经济生活保障,因此他提出了发展经济的方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已;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已;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
(二)政治上主张“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孟子认为,身为天下百姓的君主,应当尽量按照人民的愿望施政,决不能做人民所反对的事,提出了“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孙丑下》)等思想。孟子相当的重视人心向背,重民思想是仁政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
另外,在劳役方面,孟子认为征收赋税和征用徭役是维系国家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但徭役和赋税的过度沉重又影响到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这就要求一定要取民有制。
(三)教育上提倡“尊贤重教”
孟子谈仁政,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行教化,因为他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仁政”能否推行的关键在教育,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人之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使人民由的一般水平上升为知礼义廉耻、明纲常伦理的社会人。孟子认为,人离开了伦理道德教化就与禽兽无区别,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道德自觉。
三、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标志着中国探讨人
穿越千年的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