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社会意义养老敬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在受儒家文化熏陶和支配下的东方,老人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社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弘扬孝道的合理内涵,对批判地继承传统养老敬老的美德,完善代际关系,保障老人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传统孝道的内涵与功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这种崇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而重视人伦之间的关系、重视伦理和道德的社会作用,正是这种崇尚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特色。“仁”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孝”,它是适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按照孝的伦理原则,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应当行孝,父母对子女应当以慈;兄长对幼弟应当以爱,弟弟对兄长应当事敬,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就整个社会而言,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固了社会才能得到稳定。用“孝”来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各有所依,这样家庭能保持最大的稳定,从而使社会也得到稳定。这就是孝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所能起到的最大的社会作用。传统的孝文化在历史上发挥了社会保障功能。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皆以尊老养老作为治国的根本,强化了家庭家族观念。这种在儒家文明熏陶下的东方特色家族制度在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区别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传统,我国的社会历史以及个人生活,都是以家庭以及家族为中心展开的。老人生活在大家庭中,“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老人不仅得到经济生活方面的保障,而且儿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精神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这充分说明了在传统社会孝文化全面普及,孝道思想根深蒂固的背景下,老人得以贻享天年,养老保障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二、孝与友爱——中西亲子文化的比较孝与友爱是中西方文化在处理亲子关系之道上的重要差异。西方国家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有其深刻的制度文化根源并根植于西方特定的社会结构条件。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亲子之间缺乏骨肉亲情,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观念淡漠而且,养老从来就不是家庭的必然责任。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他们认为,友爱责任乃是由友爱的双方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这种友爱的交互往来愈持久,则友爱的责任愈深厚。在中国的孝文化中,孝被片面地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西方人的友爱则真正是自由和平等的。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原因有三: (一)是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所致。正如陈独秀所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新青年》,第1卷,第4号)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只有齐家才能治天下。而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也不例外。(二)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在代际价值观上,中国是老年至上,西方则是少年至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老年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重视未来与青年创造性的青年文
孝文化的社会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