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节令诗.docx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节令诗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类别繁多,节令诗是其中的一种,这类诗以描写古代先民的节日和时令生活内容为主。古代文人根据不同的节令特点,结合其不同的物候和风俗创作了许多的节令诗。古典诗歌和节日文化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十首诗词是有关节令内容的,约占所有古代诗词的十分之一。本文主要针对课本中所涉及的节令诗与词,展开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所谓节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而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节令诗中,作者借其所描写的不同节日与风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教材中的节令诗广义上词也属于诗歌,所以节令诗词可简称为节令诗,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教材中的节日诗词苏教版语文教材写节日的诗词有五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均为七年级上册。所提及的节日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有春节、中秋和重阳。清明既是节气又兼节日,虽为节日,但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因此将清明归入时令一类,此处不再赘述。首先看古诗里对春节的描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历的一岁之首。春节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时间为夏历的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为了与世界历法同步,我国开始推行公历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夏历一月一日为春节。春节广义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当天,从祭灶到元宵约二十天期间皆可称为春节。从节俗看,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包括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放爆竹、亲友贺年等。教材中所选的北宋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四年级上册就描写和反映了这一习俗。诗题《元日》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交代了当时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另一习俗是饮屠苏酒,诗人于是写到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的习俗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先幼后长,来饮屠苏酒美酒名。[1]末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交代了古时春节的另一习俗,在正月初一这天,人们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是用桃木写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之来压邪,与现今的贴春联年画有些类似,王安石的诗歌说明在北宋时期民间便有这种习俗了。换新桃符表达了人们渴望新年万象更新的美好祝愿,也有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的寓意,其次是对中秋节的有关描写。中秋节作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心愿,包括对月亮的特殊情感。但中秋成为法定节日的时间较晚,北宋太宗时才定为官方节日。具体时间是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亦称为仲秋节;又因为此节在八月,适逢秋季,所以又称为秋节和八月节。节俗有赏月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七年级上册一诗,其中有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正说明了当时中秋赏月的习俗。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序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开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句已经家喻户晓。之前的小序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背景。此次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大约四十一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来山东密州做地方官,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此时正值中秋,作者醉酒诗兴大发,于是赋词表达与手足深情,又表现出中秋应当赏月和团圆的节俗,还提及了赏月时饮酒的习俗。古代,人们庆祝中秋由来已久。《周礼•春官•竽章》中云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避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2],即在周朝时期,其节俗已经初露端倪,当时每逢秋分会举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动。从汉魏到南北朝,中秋的节俗才从祭月发展到赏月。如汉代枚乘《月赋》、南朝梁沈约《咏月诗》等[3],都说明了当时社会赏月之风盛行,而现在的节俗是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最后为重阳节的民俗描写。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4],节俗有登高、赏菊和佩茱萸等。重阳登高大约萌芽在汉代,其原始意义是驱邪免祸消灾。登高野宴也成为了主要的内容。[5]届时,人们登临高山或其他高处,饮茶酒,插茱萸,形成复合型的节俗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或茱萸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诗句后两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体现了佩茱萸和登高这两个重要的节日习俗。此外重阳节正值秋季,菊花正在盛开,因此还有赏菊和饮菊酒之俗。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说明了这一点。 2教材中的时令诗词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时令诗词有五首《春夜喜雨》和《春晓》均为二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观刈麦》均为七年级上册。先看对雨水的描写。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历史上很早就有相关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节令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