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做出某种东西,做出哪一道题,或是帮老师完成某个事情,这样一来,所有的同学就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参加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中师生互动,怎么动?
注意教的时机,激发互动
学生在根据《教与学整体设计》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经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这正是学生渴望启发最强烈的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
注意教的艺术,乐于互动
《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对于疑难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讲授,不将自己或前人的较深的思维过程强加给学生。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发酵粉是由碳酸钠、碳酸氢钠与某些酸性物质(如酒石酸)混合而成的,用于蒸制馒头、面包等。(1)在家里用玻璃杯、玻璃片、含生石灰的干燥剂、水、发酵粉等,设计实验证明,发酵粉加水能产生二氧化碳。(2)简述实验操作的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3)发酵粉可以使蒸制的馒头、面包等疏松多孔,请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原因。”刚开始,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动手。我便引导他们思考:设计的要求应包括哪些?二氧化碳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需要哪些仪器用品?通过这些简单问题的回答,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实验。因此,《教与学整体设计》比较讲究教的艺术,精心设置,创设类似的、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注意教的对象,全体互动
《教与学整体设计》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互动。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关于实验室蒸馏石油这一实验,我们设计了这样5个思考题: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位于什么地方?②蒸馏烧瓶中为什么要放几粒碎瓷片?③馏出物和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怎样?④为什么接受容器使用锥形瓶?换成烧杯好不好?为什么?⑤到目前为止,有机化学的哪些实验中使用了温度计?其水银球的位置在哪里?这样化解了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后进生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或对问题全面理解;中等生则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优等生则运用蜻蜒点水,仅点拨关键。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发展,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世纪之交,当世界和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重大变革。新课程改革在南通这方教育的热土上全面推广已一年有余,如何适应新形势并跟上时代步伐,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我觉得,要想在课改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到游刃有余,首先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一、“师生互动”在观念上的接受
教学论书籍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过程。”这一教学定义的提出,与我们现行的新课程的理念较为贴近,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成为一项重要实践内容。于是,在此实践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师生互动”被正式提出,成为摆在我们众多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去面对,去思考。
对于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我们往往都经历了观望、接受、尝试、适应,然后去改造,使之日趋完善。新课程在我们身边真正实施之前,我们也早有耳闻,如果与课改试点区的老师有过交流的话,会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与自己当时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相比之后,或许在心理上还是有些异样,就像小孩,让你舍弃养育多年的,再去认领一个新的,心里总有些疙瘩。当然,并非说我们真要全盘否定老教材及教法,但当我们真正去面对这个新生事物时,观念上的改变与接受的确很重要。
二、“师生互动”的现实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只处于工作记忆或短时记忆中,留存时间短,遗忘却快,即使有些信息也能进入到长时记忆中,但信息是以零散的无意义的形式储存的,运用时提取较为困难,因而学习效率低下。而“师生互动”却能克服这一缺点,使学生和教师相互“动”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地位,并且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能够积极参与教学
师生互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