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博研轩职称论文网/
博客:http://blog./u/2901946852
征稿邮箱:hblunwen@
试论网络空间的主体认同
《人民论坛》(2012年第2期)
【摘要】在网络空间里,传统社会中群体的身份认同被网络空间瓦解,稳定单一的认同也出现了危机。主体身份的电子文本化和流动性,充分反映了人的创造性,主体身份的虚拟性使个体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得以在网络里重新整合。网络空间中主体的自我认同不仅是能够实现的,而且是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和完成的。
【关键词】网络空间 主体认同 身份建构
在当代社会,自我认同主要是指现代主体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主体的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譬如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和国家等)展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的向度,主体通过彼此间的力量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越发感受到主体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的关系又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网络空间的主体认同,会助长或导致网络空间主体认同危机的发生。主体总是把网络看作一面能够反射和折射人的“自我”的镜子: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理性力量都可以在这面镜子里得到反映,甚至可以把电脑当作“另外一个自我”。但正因如此,在网络里,主体仿佛将电脑中的自我作为真正的自我,脱离虚拟世界,主体的自我感仿佛已经消失。主体与机器如同一体,脱离机器的主体仿佛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电脑和网络的发明本来是为人服务的,现实的人却异化为机器的附庸,甚至有被其吞噬的危险。
我是谁?我们是谁?
我是谁?我们是谁?这样的追问从未像在我们今天的后现代文化中如此紧迫地提出来。这些关涉我们个人身份与文化身份的问题,无可避免地与人类的自我意识相关联,而鉴于此,这些问题可能与人类自身同样古老。“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简单地说就是知道自己是谁,对自我有什么样的期待和评价。后现代主体陷入的关系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具流变性。后现代社会更像一个容纳了各种生活方式的超级市场,每个人都能在里面闲逛时找到自己的一种认同。后现代主体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让其身份和社会角色变得多元化,而且他所扮演的角色还在不断地增加着。主体身份不再被看作一种事实,而是被看作从未完成的一项任务。
虽然在离线身份问题的构成中,网络空间并不是唯一的或者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在这种身份认同的转型过程中,它的确扮演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角色。正是通过这种传媒技术,其他的技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才能发生和传播开来。再者,网络对社会组织的结构影响重大,而个人的和文化的身份都是在这种结构中得以构型的,这些都不再维系于地理位置,而是变成了更为灵活的交互式的网络,这种网络与民族国家的法律及国境越来越不相干。传统上个人身份与文化身份的构成性对位,本土与全球、私人与公共、知识的生产者与知识的消费者之间的对位,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也正在日益丧失。其结果就导致个人与社会的身份获得了一种弥散的特征,由于网络,整个世界成了个人日常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部分。
凭借着其设计与用途,网络既可以强化个人化的进程,还可以强化后现代文化富于特征性的碎片化进程,作为一种工具,还可
试论网络空间的主体认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