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乘佛经《心经》解读.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乘佛经《心经》导读导——“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丁永忠(原载重庆出版社2008年9月版《人文素质教育读本》第十五章“中国古代儒、道、佛人文思想选粹”)1、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地位、性质和影响凡是研究佛学的人都知道,只有了解了佛教本体论的空观哲学,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文化的本质与现象,以及它对中国人民两千年来的巨大影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佛教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卷的经典中,字数最少而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经典。唐代高僧玄奘译经中最为突出重要的是600卷《大般若经》,而其精华要义则高度浓缩在这部短短的仅有260字的《心经》中。因此,了解《心经》,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文化的精要,具有很大的帮助意义。《心经》题目中的“般若”是梵文的音译,意即智慧,“波罗蜜多”又省作“波罗蜜”,亦是梵文音译,意为“到彼岸”,“经”是道路的意思。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题目的意思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其本心所要经历的道路。但“心”字也有比喻义,比喻《心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中心、主体之意。从文本内容看,此经乃是佛陀为大乘菩萨欲登佛位而说的至高无上的佛教境界 ,短短260字的经文有两句是核心,一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另一句则是“以无所得故”。而这两句所表达的基本哲学思想就是:一切皆空,空是一切;不仅世俗所看重的人的生老病死,寿夭祸福,甚至人本身(即经文中的“五蕴”)是“空”,而且连佛门所宣扬的“苦集灭道”的“四谛”思想,和孜孜以求的“涅盘”境地也都是“空”。因此,佛教徒修习佛法的最终结果,就是要体认一切“无所得”,即“一切皆空”。与此同时,该经还强调,世界上的一切物质现象(即“色”)都是虚假的存在,都是假有、幻像,其本质是空。著名的《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强调的就是,一切存在(即“法”)都是虚妄不实的假像。对于色与空(即色相与真空)的关系,佛教大乘哲学认为,二者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表现看来虽是两样,实则一致。因此,《心经》中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二句,强调的是,“色”与“空”并不是两样不同的东西;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句,则强调“色”与“空”,乃是同一种东西。这就是佛门常说的“色空不二”,即色相与真空(即本质、本体)原来就不是两样之说。明白了《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所蕴含的空观思想,对于唐代以还的大乘佛教以及禅宗哲学思想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注释与译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

大乘佛经《心经》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一花一叶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