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提示:答案以电子文档形式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问答题(共10题,每题10分)一、什么叫“文眼”?设置“文眼”有什么好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眼”是什么?请结合这篇传文具体说明之。答: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眼能使读者准确把握文章重点,深刻理解主题思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和结构,并能较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眼”是: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同样一个韩信,为何在项羽手下无能为,可是在刘邦那里却可以实现人生抱负,人的伯乐眼,太关键了,否则机会或人才在你面前,你都可能视而不见。此其一;韩信为什么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被视为“兵仙”?他和对方将领同时使用《孙子兵法》,为什么一胜一败?实践环节,至关重要。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好理论,所有理论都是空头理论。此其二;韩信为什么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源于对自己的内心期许。自己还没有实现伟大抱负的万金之躯,怎么能和一条狗命进行交换呢?要正确地忍受侮辱。此其三;韩信没有反心,可是也没有完全效忠,再加上太有才,遭遇杀害,责任自己也有,不能都推给刘邦。而且您找一个办法,让封建皇帝如何放心江山啊?同时,韩信已经名垂不朽了,即便被杀,也应无遗憾,否则他一辈子郁郁寡欢,才是最残忍的。二、阅读《论语·先进》“侍坐”章,然后回答问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饑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侍坐》章记录了孔子亲自主持的一次小型主题班会的情况。请问这次主题班会的讨论题是什么?答:各人的志向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是怎么发言的?答:1、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4、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四位学生的发言分别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和志趣?答:子路想治理一个小国家,使它强盛。冉有也想治国,使人民富足,但比子路谦逊得多。公西华想做礼观,传礼。曾皙想做一个隐士与志同道合者享受人生。三、阅读下列文字
大学语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