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小栏目”共享“大舞台”-政治论文巧用“小栏目”共享“大舞台” 摘要:“小栏目”是初二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些小栏目形式多样而又富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对这些栏目的巧妙处理,可以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结合初二教材特点和学生成长特征,有四种处理“小栏目”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小栏目”的大舞台上获得真实体验,从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并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关键词:小栏目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索作者简介:刘小娟,女,江苏省江阴市利港中学,中学一级教师。苏教版初二《思想品德》教材穿插了大量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小栏目”,既有知识链接、名人名言、阅读感悟等体悟形式,又有对话、感悟、探究等活动形式。这些栏目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并以初二学生身心变化特点、生活事件和遇到的问题为基础而精心设计的,它能促使学生在多重关系的交互和矛盾中去探究、感悟和践行,从而提升生活经验,构建道德生活。据统计,上、下册教材有“名人名言”51处、“品味人生”1处、“对话”30处、“感悟”38处、“阅读感悟”30处、“探究”50处、“知识链接”51处等小栏目。可见,小栏目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已成为教材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小栏目的设置具有思想性、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它们有机地拓展了教材的内容,与正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启发,为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用好这些小栏目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巧妙利用“小栏目”,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一个课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按“小栏目”的不同形式和功能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激活“小栏目”,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与初一教材相比,初二教材漫画类图片减少,课堂动手类活动减少,活动的思维容量增加,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为了支持学生直观、具体的感性经验,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笔者激活各种“小栏目”,让学生尽可能在活动中学习,身心愉快地追求知识。手工制作是思想品德教学丰富的课程资源之一,将手工制作引入思想品德课堂,设计新颖,效果显著。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成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制作,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如在讲第二课“积极的生活态度”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有一项“探究”,我结合班主任的班会课进行了五个生活技能比赛,有叠衣服比赛、钉纽扣比赛、包馄饨比赛等,提前一个礼拜布置,活动很成功。手工操作,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共鸣,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能够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经验”。其次,整合“小栏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品、名人小传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寓言、成语、笑话、引人人胜的小故事等,都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初二学生表演欲很强烈,他们希望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部讲出来。教师只要多下点功夫,精心整合课文中的“小栏目”,设法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故事讲完时,道理也就明白了。例如,在第三单元第七课“行为与后果”中的“对话”内容是:海因茨的两难抉择。笔者首先按照书本把海因茨
巧用“小栏目”享“大舞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