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河间有个诗经村-旅游管理河间有个诗经村 文/李秋河图/高亚平孙正开河间市地处冀中平原腹地,虽然是河北省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但却是一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是《毛诗》的发祥地,是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的全国“诗词之乡”。这里有被上海大世界评为收藏《诗经》版本之最的诗经斋,有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间歌诗。而这些,又都和辖区内一个叫做诗经村的小村分不开。诗经村因为汉博士毛苌在这里口授《诗经》而得名。《诗经》引出的故事《诗经》是我国最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载,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是由孔子删定的。孔子删定《诗经》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了毛亨。可惜的是,毛亨生不逢时,赶上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这部被称为儒家经典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自然难逃厄运,毛亨这位很有来头的儒生也自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大祸临头,于是,他携带家眷仓惶地从鲁地逃离,一路向北,来到当时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今河间市,当初属赵国的北部),隐姓埋名,居住下来。民间相传,毛亨出逃时将《诗经》熟记于心,但一直未敢流露。直到西汉惠帝四年,西汉政府宣布废除秦始皇焚书时颁布的《挟书律》,天下太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侄子毛苌。毛亨去世后,毛苌开始在这一带讲解诗经。汉景帝时,河间王刘德“实事求是,修学好古”,对能够讲解诗经的毛苌自然十分尊重,封为博士,在毛苌经常讲经的村子旁边建了“君子馆”,命毛苌在这里传授弟子。这样,毛苌的弟子一代一代将《诗经》传了下来,后世称为“毛诗”。当时,除毛诗外,传授《诗经》的还有鲁诗、齐诗、韩诗三家。后来,这三家相继失传,独留《毛诗》存世。所以,可以说,是毛亨、毛苌在河间挽救和传承了《诗经》这部旷世经典,毛亨、毛苌因之被称为“诗祖”。为了纪念毛亨、毛苌传播诗经的伟大功绩,当地人把毛苌最初讲解《诗经》的村子改名叫“诗经村”;刘德为毛苌讲经建的“君子馆”,在诗经村北3华里,也渐渐形成村落,就叫“君子馆村”;毛亨生活居住过的村子改名叫“崇德里”(传说是“崇敬国王刘德”的意思,后改名为“崇德屯”,清雍正年间因递铺设此,改称“三十里铺村”)。这三个村子相隔不过数里,鸡犬相闻,炊烟相望。这里,便是毛诗也就是现传《诗经》的发祥地,是《诗经》传遍中国走向世界的始发站。诗出河间传天下。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毛氏叔侄,如果没有河间诗经村这个地方,如果没有毛氏叔侄和诗经村的交集,我们现在还能读到《诗经》吗?探寻毛亨、毛苌的足迹到了河间,要想看《诗经》的相关遗存,想感受现代河间人对诗经文化的那份执着和热爱,不能不看“诗经斋”。“诗经斋”在河间城里,是沧州市政协文史委副处级调研员、原河间市文化局局长田国福的书房,以收藏不同版本的《诗经》闻名于世。田国福人称“中国收藏《诗经》第一人”,这里,则被吉尼斯总部评为收藏《诗经》版本世界之最。在田国福的书房里,靠西墙、北墙而立的6个书柜和柜顶放满了古色古香、线装石刻的古书,这些古书都是《诗经》,有明代至民国年间出版的各种不同的版本,包括中、英、法、俄、日、韩等六国文字,有700余种,近8000册,大多数四五册成套,多的册数达24册,全部保存完好。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诗经》典籍,不由人不心生震撼,不由人不感叹河间人对《诗经》、对毛亨、毛苌那种虔诚而又温暖的情愫。现在,就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从河间出发,去探寻毛亨、毛苌在河间的足迹。从“诗经斋”出来,沿106国道向北,走30华里,就是崇德里,也就是现在的三十里铺村,这里就是当初毛亨、毛苌从鲁地一步步远离尘嚣、所要寻找的福地,是毛亨、毛苌当初隐居的地方,这条路线,也应该是当初毛亨、毛苌从鲁地出来到河间之后走过的路线。现在,这里鸡鸣犬吠,人烟稠密,绿树掩映着村庄,庄稼布满田园,一片欣欣向荣的华北平原景象。但是,那个时候却不是这样的。据查,河间的很多村子大都是明朝时候建的,真正从秦汉时期遗留下来的村子并不多。就这一路上来说,沿途经过的十里铺、二十里铺、蒲禾屯等村子在明朝之前还都没有建村,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初毛亨、毛苌来到这里时候的满目苍凉。不过,那时候,河间水多,本身“河间”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处于九河之间而得来的,这一点,也可以从“蒲禾屯”这些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村名看出来,说明即使到了明代,这里依然蒲苇茂盛,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毛亨、毛苌来到这里时候的“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人地生疏,清幽静寂,环境优美而又安全,想来,这正是毛亨、毛苌当时所要的。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现在,这一带已经不再是“水乡泽国”。不过,进了三十里铺村,还是很容易就让人意识到这个村子的不
河间有个诗经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