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河南省有个“台湾村”.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河南省有个“台湾村”
人们想不到,在中原腹地河南竟然有个“台湾村”。其来源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一些台湾高山族将士跟随郑成功在厦门、泉州一带驻守,后归入大清,南北征战有功,最后“身负皇命,带甲归回”,在河南南阳一带落居屯垦,成了今天“台湾村”的来由。“台湾村”繁衍至今已有1900多人口。可喜的是有位在郑州经商的女士吴天玺有感“台湾村”的动人故事,出面四处奔走,为两岸高山族的亲人寻亲问祖,使两岸的高山族亲人联系了起来,构成了一出更为动人的炎黄子孙血肉相连的民族大团结的传奇故事……

河南为啥有个“台湾村”?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岛上高山族各部落勇士纷纷参加了抗荷的战斗。台湾收复后,不少高山族将士就留在了郑军,有的随军调至大陆厦门、泉州一带驻守。康熙元年,郑成功病逝。之后,郑氏台湾局势每况愈下。郑成功部将黄廷见清朝疆域基本一统,“反清复明”已成泡影。眼前一边是风雨飘摇、四分五裂的郑氏台湾,一边是新政新风、繁荣初现的大陆国土,于是他便决定率部投诚大清。部属许多原住民将士也都自愿跟随黄廷将军归顺清廷,以实现国家大统、民族大圆。黄廷部归清后,清廷命其北征俄、蒙边境。征战数年,平定北疆,立下战功。康熙帝大悦,下诏黄廷部班师回朝。当行至卢沟桥时,忽接圣旨“听调不听宣”,即:只听从调动,不上朝见驾;嘉奖敕封黄廷为“慕义伯”,命他率领部众无需进京,一路南下至河南南阳一带,疏散各部,落居屯垦,自给自足。垦兵仍归建制,不得惰于练兵,随时听候号令,呼之即来即战。并规定屯垦官兵,免除税赋;准与当地人通婚成家,生儿育女,以稳定军心,顺从民意。

黄廷将军遵从圣意,率部南下至河南宛地,分拨所属各部屯居于方城、南阳、唐河、镇平、内乡、新野等六县,自己亲率五营闽南亲兵计5600余众落居于邓州西北45里,即今文渠、张村一带,时称“方园五里四十八村”。黄延命4位都督、8大参将各领兵马分屯其间。不分官兵士卒,每人一律领垦50亩,眷属五口以上者加田一倍。
黄廷将军素来尊重各少数民族将士的信仰和习俗。分拨屯居时,他特意将亲兵中来自台湾的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卑南族、邹族等高山族将士兵勇,相对集中屯居在冠军城东南、庙沟之北,分上营、下营、尖兵营等编为一镇,由布农族骠骑将军周殿卿统辖。

黄廷各部落居屯垦于南阳七县,本属“身负皇命,带甲归田”,自然是有乐有苦。农忙种田,农闲练兵;既养耕牛,又训战马;既有田园牧歌,又闻号角齐鸣。屯垦数十年间,垦兵统帅“慕义伯”黄廷屡屡率部先后6次奉诏出兵征战,驱逐外患,剿平内乱,奋战沙场70余载,战功卓著。由于他待人宽厚,重德惜才,从不结邦弄权,从不歧视外族,所以许多志士仁人甘愿一生相随。其中自然包括许多高山族将士,仅“闽营”内聚居着取汉姓周、陈、蔡、林、黄、张、许、谢等八姓族门之多。他们多可沿袭其部落,可推举其长老,就如同生活在阿里山上、日月潭旁一样。1717年8月16日,黄廷老将军与世长辞,享年97岁。此后,长久的和平年月,繁忙的四季农桑,使垦兵自然地人卸甲、马下鞍,男耕女织,潜心农桑以养家糊口。一年年,一代代与中原各族姓乡民便融合在了一起。而唯独高山族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仍在顽强地保留着、传承着。在漫漫岁月中,随着朝代更迭,族脉变迁,人口徙动,风俗从众,生活在“汉族大家庭”
300多年的历史跨度,使他们亲汉随汉的情感自然生成,自有户籍制度起,他们在户籍登记中的“民族”一栏中就顺其自然地填上了“汉族”二字。
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中,邓州(时称邓县)第一次出现了“高山族”公民,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政府调查,专家考证,媒体报道等等,持续不断。直到2002年第一个《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的发现,“邓州有个‘台湾村’”的命题才被确认。其实,这些发根台湾、繁衍中原的村民们心里一直在确认着自己的祖根故土。他们祖祖辈辈,一代一代都在口口相传:“咱们的老家在台湾。”族人亡故时,棺木下总要垫一块木板,并围棺默念:“回去吧,回到大洋对岸,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意思是让亡灵乘船过海回台湾。可见,他们怀恋故土、思念宝岛、企盼亲人团聚的心愿360多年间从未“搁浅”,哪怕只能是梦中渡海、魂灵返岛!

女台商决心为他们寻根问祖
深为“台湾村”来历感动的是一位漂亮女士,她叫吴天玺,是郑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豫台有约网创办人,是一位出生在台湾、留学在日本、创业在郑州的河南姑娘。她就是多次探访邓州“台湾村”、后来又心甘情愿地自费赴台帮助两岸高山族后裔寻亲搭桥的亲历者。

吴天玺心里清楚,已离散了三个多世纪,要寻找360多年前的故亲无疑是大海捞针。但她在“台湾村”里感受到乡亲们思念先祖、思念故土的殷殷之情,不禁把寻亲变成了压在自己肩头的一种使命和责任。所以,她于2005年4月30日,带

河南省有个“台湾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t83088549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