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病理教研室
陈玮
主要内容
第一节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分期和分型
第四节功能代谢变化
第五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概念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凝血酶增加,引起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同时又因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或继发纤溶亢进(低凝状态), 使机体止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出血、贫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第一节原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一) 组织严重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损伤→组织因子(TF)入血
正常组织(脑、肺、胎盘)
恶性肿瘤组织
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
胞受LPS、IL-1、TNF诱导后可表达
感染
恶性肿瘤
创伤、手术、产科意外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因子
Ⅹ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
Ⅶa
Ⅶ
Ⅹa
Ca2+
组织损伤
Ca2+
血小板
磷脂
Ⅴa
Ca2+
纤维
蛋白原
纤维蛋白
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ⅩⅢa
ⅩⅢ
Ca2+
Ⅷa
Ⅴ
Ⅷ
(二) VEC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Ⅻ激活,启动内凝途径
大量表达、释放TF,启动外凝途经
感染
DIC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