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廉吏陈桷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北宋朝廷乞求金国派兵攻打辽国占领的燕京,金国得胜后,即派遣使者到宋廷刺探军情。时任兵部员外郎兼冀州兵曹参军的陈桷,奉徽宗之旨送金使返程。行至边境时,发现金人在此大量屯兵,陈桷深感震惊。他思索着,5年前为了联金灭辽,宋金签订了“海上之盟”(宋允许在灭辽后输辽岁币转输给金;金承认将燕京一带的旧汉地归宋;金攻辽中京,即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宋攻燕京)。后因宋军攻辽失败,金兵攻取燕京,金军因此获得了巨额钱财。如今金军又在边境大量屯兵,一定图谋不轨。于是立即将此情况差人报告朝廷。可此时的北宋君臣都是不可救药的近视患者,只想收复燕京,图眼前热闹,哪里想到大难临头?不仅不听陈桷来者报告,反而把来者杀害。陈桷还被以违反“朝禁”之名外放福建。
不久,陈桷预料中的事情发生了:金军分两路南下,一路从平州(河北卢龙)出发,一路从云州出发,大举进犯北宋,最后合围攻占开封,酿成徽钦二帝被掳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陈桷最早觉察金的阴谋,朝廷却不纳进谏,造成山河破碎,国家灭亡。他痛心疾首,欲哭无泪。
陈桷,福建柘荣人。宋元祐五年(1090年)出生于柘洋(柘荣古称)溪坪潭头坪(又称陈楼坪)。陈桷从小受书香家风熏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并曾到浙南平阳学宫就读,学业日见长进,终以上舍贡生入太学,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高中进士,经殿试中取探花显榜。
陈桷的祖上原住浙江平阳。唐末藩镇割据动乱频繁,陈家便从浙南迁至柘荣。当时柘荣虽处荒僻之地,然巍巍东狮山和群山环抱的高山小平原不仅风光宜人,且具发展潜力。于是陈家祖先便在东狮山余脉前狮山溪坪潭头坪的缓坡上,选了一块风水宝地盖房定居。陈氏以耕读持家,先后养育了宋诏赠兵部侍郎陈太卿等5位后裔名臣,100多年后又走出了陈桷这位探花。
陈桷入仕后,先在翰林院秘书省任文林郎,为朝廷掌管图书和抄写书籍;继任校书郎、著作左郎,每日为徽宗朝汇编朝政公务与时事记录,编修国史,撰拟文字,渐为徽宗帝所赏识。陈桷精于经学,常为太学府讲学,被聘为五经教官正博士。由于徽宗的信任,他又转任开封府冀州兵曹司副长官员外郎、军务参谋,让他熟悉京城的防御体系。
陈桷被外放回福建后,任提点福建路刑狱,掌管福建路司法、刑狱和监察地方官员,并兼管农桑等公务。他回福建的第二年,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告急,遂命福州府调发驻军北上支援。由于军饷不足,帅臣柳廷俊被手下乱军所杀,福州府城震惊,百官纷纷逃逸。陈桷处危不惊,只身独闯乱军中,以理压下乱军气焰。当调走部队后,他又复奏朝廷,奉旨顺道追杀反叛祸首20余人。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建立不久,扈从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等人密谋发动政变,率兵逼宫,胁迫宋高宗传位改元。阴谋败露后苗傅余党逃匿福建建州一带,陈桷巡察闽地时,其属下在当地人氏举证下将逃匿余党捕获交朝廷处置。建炎四年(1130年),陈桷任福建路提刑,期间发生了福建路转运司扣发
“卸甲钱”、路曹被杀事件,陈桷再次独闯乱军,迅速平定兵乱。由于陈桷遇事不惊,三平兵乱,对他政绩故有“一方以安”的赞誉。
南宋朝廷最高统治者向金乞安求和,过着屈辱的日子,无视国恨家仇。坚决主战的陈桷,主张革除时弊,频频向宋高宗上疏谏言:“当今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时也”,“刺
千古廉吏陈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