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安徽当涂民歌的历史沿革.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安徽当涂民歌的历史沿革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该县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
一、历史溯源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至鼎盛阶段。
二、文化特征和艺术特色
当涂民歌是一种口碑艺术。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锤炼中,日益精炼、成熟。但即使如此,它仍然要继续经受歌者们口传的反复推敲,这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在这样一个永不结束的过程中,歌者们所遵从的最重要的美学原则就是简洁、精炼。即无论词曲,都应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长期以来,当涂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饮誉海内外的当涂民歌即是其中之奇葩。其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县内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当涂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民歌异彩纷呈,形成多种体裁。
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当涂民歌语言丰富,结构完整,曲调多样,唱法独特,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代表曲目有《打麦歌》、《放牛歌》和《姐在田里薅豆棵》等。当涂民歌的歌词内容绝大部分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热情和爱情生活。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没有任何人能够怀疑当涂民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所积累的传统底蕴。
三、发展现状
当涂民歌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不仅演唱形式从村野走上了舞台,记载方式由口头记忆进为书面记载,而且大批精品从当涂走向了全省、全国和海外。
1954年冬,《打麦歌》被选为全国首批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节目,灌制成唱片,风靡全国。1956年11月,当涂民歌以数量多、质量高,连续参加芜湖地区和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轰动全地区、全省。《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小妹子送饭下田冲》、《放牛歌》等5首获省级节目优秀奖,《玉莲子》获省级演出奖。1957年1月,上述获奖节目连同当涂县优秀民歌手赵秀英、汪宗领入选安徽省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获得高度评价。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赏了当涂民歌的演唱。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刊载了《姐在田里薅豆棵》的歌词。
优秀的当涂民歌还引起了众多专业文艺团体、著名作曲家、歌唱家和音乐出版部门的极大兴趣。中央歌舞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安徽省艺术学校,安徽省群众艺术馆、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和著名作曲家时乐蒙、瞿希贤、巩志伟以及著名歌唱家陆青霜、姜志均先后来当涂采风,学习当涂民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于1980年2月录

浅谈安徽当涂民歌的历史沿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