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刑法、民法中的“人”的历史沿革人类社会数千年来有原始社会的野蛮,有国王统治一切的封建社会,有社会断层巨大、大众贫困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建立生产资料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社会。无论社会形态的变化万千,人,始终是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基础。只有在“人”这个逻辑基础之上才能对社会、法律进行符合本性的研究,除开了对于“人”这个概念的研究而进行人类社会和法律的研究只能是本末倒置,失其根本。法律对于人的调整,有私法上具有完全自知、完全自由,也是平等的自然“人”以及拥有独立财产、承担独立责任的“法人”;也有公法中对其行为负责的“刑法人”。既然人是法律逻辑最为原始的基元,我们对于“人”的研究也是极为必要的。私法中的“人”与公法中的“人”的异同比较对于我们看清法律体系中的人有极大益处。刑法中的“人”刑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学派——“旧派”与“新派”。两大理论学派对于的“人”的研究都有着其背后对其影响巨大的社会环境。旧派产生与18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刑法理论处于封建社会的边缘阶段,因而对于封建社会中恣意、残酷的刑法反对最为强烈,以社会契约论以及自然法理论为其思想基础。古典刑法理论的刑法人观念认为,刑法中所谈论的人,都是能够鉴别善恶、可以弃恶从善、有自由意志和自我规律能力的社会一般人。【1】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封建社会的逐步没落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受到封建制度的抑联盟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在社会中倡导意志自由的“人”,“刑法人”具有自由意志,即可以任意地将某种引诱力作为行为的动机或者不作为行为的动机,这种绝对的意志自由论认为,所有的人都能够不受素质、环境的影响,理性地选择行为。【2】这种纯朴的对于“人”的认识在现在看来确有其不足之处,但那时的人民只有在这样的思想鼓舞下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向蔓延千年的封建制度发起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纯朴”的以意志自由论为基础的刑法理论变得不切时宜,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出现越来越多的少年犯、惯犯等等,这些问题威胁着新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因而刑法理论对于人也有了新的研究,在新派刑法理论中,刑法学家对于犯罪学的研究更加深入,他们认为社会中的人实施一定的犯罪行为是不具有自由意志的,刑法人也以决定论为主流思想,即人的犯罪行为并不是其本身的自由意志所决定,而是由“人”的基因遗传、社会环境、生理因素等等所决定。也就是说刑法中“人”及其行为成为了基因等因素的奴隶。现代刑法理论中对于“人”的认识较之前的新旧派理论有较大改观,笔者认为现如今社会,由于各种商品生产的发展,个体人处于较大的风险中,在未来这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危险会越来越大,因而现代社会以及未来,具有风险意识的自主刑法人才是其所应有的新面貌。民法中的“人”民事主体我国民法理论通说认为是在民法上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然而民法中的“人”却有着比在刑法中的“人”更为宽广的内涵。民法中的民事主体要么是自然人,要么是法律所拟制出来的“法人”。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在民法的历史发展沿革中始终与理性紧密联系,历经了理性抽象的人到现实具体的人的发展变化。康德认为,没有理性的东西只具有一种相对的价值,只能作为手段,因此叫作物。而有理性的生灵叫作“人”,因为人依其本质即为目的本身,而不能仅仅作为手段来使用。【3】在此看来理性则是民法人的基础概念,那理性究竟为何物?康德曾在其著述中说
浅谈刑法、民法中的“人”的历史沿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