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学复习提纲题型:单选题36题,每题1分;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名词解释6题,每题4分;问答题3题,每题10分绪言:1、针灸医学的起源:、现存最早的针灸和推拿的专著:《皇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推拿学的第一部专著(已佚);《针灸甲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3、最早设立按摩科的年代:唐代设太医署,针灸、推拿各成一科。4、《针灸大成》的作家:杨继洲5、灸法发明的时间:在火的发现与使用之后。6、最早的针具:砭石(石针)7、最早的针灸模型:宋代王惟一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铸造两具铜人,是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上篇经络与腧穴第一章:1、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3、经脉:是主干,分布较深,呈上下纵行走行(带脉除外),有一定的数目、名称和循行径路。4、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分布浅表,数目较多(较大、有名称者共15条),从络脉再分出的细小的分支叫孙络,数目无法计算,分布于周身,构成网络。5、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6、经络系统的组成:是由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组成的。7、十二经脉的命名: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8、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9、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10、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和阳经多在四肢交接,同名阳经在头交接,手三阴和足三阴在胸部交接。11、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及流注规律:手足里肺太阴阳明胃表表大肠阳明太阴脾里里心少阴太阳膀胱表表小肠太阳少阴肾里里心包厥阴少阳胆表表三焦少阳厥阴肝里13、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系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14、经络的生理作用:(1)内属脏腑、外络肢体(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15、经络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从部位辨经络病;从经络辨脏腑病;经络电测定法)。2)、治疗方面(循经选穴;经络脏腑为病,取之皮下;病在经络、取之阿是;经络病置、取之血络)。16、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第二章: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针灸推拿治病的施术点。2、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经穴、经外穴、阿是穴三类。3: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所有腧穴都能够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叫做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腧穴的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的良性调节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穴又能通便。4、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腋前纹至肘横纹——9
针灸推拿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