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2、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教学重难点1、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2、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3、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动机。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引发: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问题: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向对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三)合作学习:学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冬日,心情沉重。“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明确: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四)探究学习,拓展延伸。领悟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mm958758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