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丙跃的“人生抉择” 2014年年底,在三门峡跑钢铁生意的张丙跃已经有了自己的铁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就在他准备在钢铁市场上大干一番的时候,一位老乡找上了门,说是受老支书的委托,想请他回去接替夹河村支部书记一职。外出多年,43岁的张丙跃没有想过自己会再与故乡伊川县白元镇夹河村有多么深的交集。“那时候咱不想干,农村的事儿多,咱不想往里面‘搅和’……”张丙跃坦陈。他说,从一开始,他是不愿意回乡的,除了手头的生意一时丢不下,打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深知农村工作的“复杂性”。不过,最终他还是没有抵挡得了老支书几次三番托人劝说,在内心深处纠结多时之后,他做出了回乡的“抉择”。“这也是人家能看起咱。”在外打拼多年,张丙跃身上仍然保留着农村人质朴、憨实的个性特征。上任之后,张丙跃抓的第一件事是恢复村里的“主题学校”。2015年年底,在他的述职报告中,取得成绩的第一条写着:“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村自筹资金15万余元,加高整修、粉刷围墙、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生不择校。”“接下来是整村推进工程,改变村容村貌。”张丙跃说。期间,张丙跃也曾通过走访村民的形式去了解老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尤其是110余名党员,张丙跃说他几乎“家家户户”都去聊天,“有时咱看不到的问题他们看到了,咱想不到的他们想到前头了”。深入各家各户之后,张丙跃发现村民们呼声最高的问题是“浇地”和“修路”。据张丙跃说,村里浇地的水渠没有修通之前,夹河村村民浇一亩地的成本得“一百多块”。而在他的多方奔走下,村里所有耕地都引了水渠,2000多亩地都能得到有效灌溉,并且“七八天时间就能浇一遍”。“‘打通’主水渠之后,又用旋耕耙把100多亩荒地给平整了,让老百姓种花生。”张丙跃说,作为贫困村,这也是让村民增收的一种方式。至于修路,是“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都是贫困村,都想多‘打’路,别的村都是七八百米,咱村‘打’。”张丙跃说,为了多“打”路,他没少往伊川县扶贫办和脱贫攻坚小组跑,而且,修路这个工程自他上任至今一直没有停下。这个朴实、诚恳的夹河村“当家人”喜欢用“打渠”“打路”这样的字眼来表明村里工作的推进程度。他说,这些点点滴滴回忆起来也不仅仅都是喜悦的,“中间作的难数不清”。作难到什么程度? 比如建广场,需要征用20多家村民的土地。即便张丙跃拍着胸脯承当,“双800”市场价补偿,待日后村里“动地”再按原征用亩数返还,但仍有村民“不依不饶”。张丙跃说,村民们没什么文化,无非是说些“这是我最好的地”“我就想种庄稼”“庄稼是命根子”之类的话。而建设文化广场又事关全村利益,无奈之下,张丙跃只好挨家挨户做工作。然而,即便是工作做通了,合同也签了,施工已经展开了,“还有村民往施工工地上种庄稼”。“那你怎么办?”记者问张丙跃。“能怎么办,继续做工作呗!把青苗费和肥料钱赔给人家……”张丙跃说,为了村里的大局考虑,有时候自己不得不掏腰包“安抚”村民。除此之外,张丙跃的工作推进在村两委班子方面也存在很大难度。毕竟,他还只是班子里的“新成员”。面临如此困境的张丙跃很多时候感到“左右为难”。 2015年春,张丙跃再次做出“抉择”――他要到白元镇找党委、政府“请辞”! 此时,夹河村的基建设施已然启动,镇领导都看在眼里,他们哪能这么轻易让张丙跃“撂挑子”。“请辞”不得,张丙跃只得继续在村里“坚守”,白元镇对
张丙跃的“人生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