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思修人生十论读书报告x.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品读《人生十论》,领略古代人生《人生十论》这本书是由前国学大师--钱穆写作,汇编成书于1955年之夏。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人生十论,二为人生三步骤,三为中国人生哲学。他在自序中写道,文中是十篇杂凑稿,有对幼年读书心情的记录,有对湖上闲思录的回忆,全书比较杂,有几篇专有关于人生问题的,因此取名为人生十论。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教训人,也不是精心结撰想写哲学,也不是心情悠闲地抒发自己的胸怀。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环境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临时小杂凑而已。在《人生三路向》中他提到:人生只是一个向往。在精神层面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在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则是科学。一个重在情感,一个重在理智。西方人的人生的向往首先在于人对于人生的要求上,比如恋爱、财富、权利,人总是在逐步追求,在追求中向前,在追求中逐步充实,并体会着愉悦。但这样的人生情态是不完美的,当他们取得了某种满足后,他们并不会得到满足,满足转瞬成为空虚,不断向前就是不断扑空,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印度人,他们更重视对于自身内在层次的追求。如果说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那么向内的人生就是洗刷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他们忘记了外在的事物,把外在遗弃、把外在摆脱,最后境界变成了一大脱空,这便是印度佛教的向往追求。不过这样的人生同样存在问题,人始终还是要吃饭、睡觉、交往的,摆脱外在的一切,遗弃外面的一切事物,包括到你的心,也就不存在内了。同以上两种人生态度不同的是中国的禅宗,不向外,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不过这种思想也是不可取的,消极无为。但如若在这个态度上再加一种向往,便走上了儒家思想里的另一种境界。那种境界不偏向也不中立,他们有向往,但他们只依照中间线路而前进,前进也是无限的,不过随时又可变为终点。这种思想的一般通俗化便是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福的人生观不是折损人的辽远的理想,不仅仅是眼前的内心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它同时不允许你沉溺在现实之享受。这样来看三路向中钱先生提倡的是最后一种中国儒家的好的思想,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值得学习的。我们不应当过分追求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比如学分、绩点、奖学金……;但我们也不应该对于外界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忘记了一切;我们应当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有所求但不过分求。《如何完成一个我》中钱先生说道:天地只生了一个一个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我。他说人与我是不同的。那时候的人都称我,仅仅只能说有这么一个向往,而并非人人有这么一个实际。那样的我是可一而不可再的,旷宇长宙中只有一个我,那就是我不同于人的地方。要想成为一个我必定要建立在人之上,不可一意求新,但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一面。生人之时,有人无我,其继也有我之自觉,我之发现,但最后成为真我的却很少。要成为我首先要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嗜好、特长、境遇,找到自己的模样。钱先生认为最杰出的人,也是最普通的人。唯最普通者,始为最普通者。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圣人就有了。圣人是人性、我性各发展到极点,各发展到理想的境界的人格的称号。人人可以企及,人人愿意企及,最平等,也是最高贵的。他所说的最杰出者也是最普通者,每个人都有尧舜的一面,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不同的事。最终要成为一个我,当使我成为一个圣人,一个圣我,尽人之所及,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圣人的伟大正伟大在和别人差不多,我们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比

思修人生十论读书报告x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elbcztwz24384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1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