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反杜林论》一书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目的是“排除在如此年轻的,刚刚不久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内发生派别分裂和混乱的新的缘由”。我阅读的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由吴黎平翻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xx年版本的第一篇九、十、十一部分。在恩格斯所写的序言二中,他坦诚地承认“本书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有马克思树立和阐发的”,认为“我的这部著作不经他的认可是不能出版的”,并在出版前把本书原稿念给马克思听。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这种互助,这种深厚的友谊,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为我们的学习交友树立了榜样。回到正题,我首先阅读的是第九部分——“道德和法。永恒的真理”。我认为这里恩格斯主要想驳斥杜林的观点“世界存在永恒的真理”。为此,恩格斯将人类全部知识分成三大类并一一阐述,它们分别是“包括所有关于非生物界的多多少少可用数学解决的科学”,“包括研究生物机体的那些科学”以及“历史科学”。在第一类中,恩格斯阐述了数学因为“变数”应用而不再有“绝对适用性”,物理化学也不会是永恒的真理,因为他们总是处在一系列的假设下,再者,对于地质学,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实地考证,所以也不会是那些“终极的最后真理”。在这里我最深有体会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之所以运用微分积分不是由于这些人懂得他们在做什么,而仅仅是由于他们相信这些”,我的脸很烫,因为我也是这样对待高数的,有很多很模糊的概念,但我总是似懂非懂地用着它们解决问题,单单是使用而已,根本没能深入理解。我想正在奋战高考的师弟师妹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他们一昧的相信老师的观点,记住它,然后应试,不会去想怎样得到正确的观点,更不会质疑,而真理恰恰在不断的质疑中被完善的。接下来是第二类,生物学也不会确立出一些陈词滥调以外的真理,这应是很恰当的,“每个人会死”,这已经不必再去谈了,而许多以往生物界的不太显而易见真理现在正在被推翻,例如,生物的遗传物质还包含RNA而不仅仅是DNA。最后是历史科学了,恩格斯在这里引起了对道德没有统一标准的讨论,漫漫历史长河,是没有唯一正确的道德标准的,古代中国,“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所谓的天经地义的道德,现在已不复存在了,但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就是坏的呢,我看未必,正如恩格斯所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在每个特定的年代,每个特定的阶级,道德的划分不会千篇一律,更何况连“勿偷盗”这个箴言都被否定——恩格斯认为当社会不存在任何偷盗动机时,“勿偷盗”便不能再被当作真理来宣扬了,所以,在道德上也没有成为永恒真理的可能,“我们拒绝一切欲使我们以任何道德的教条作为永恒的道德规律之企图”,而真理只有在我们不断的探索中,永不终止。在讨论完“永恒的真理”后,第十部分要阐述的是——没有完全的平等。这里主要是意志的不平等,而其中包括精神和道德。恩格斯认为完全平等的意志是“极厉害的夸张”,对于杜林所举的最单纯的两个人的社会存在着意志完全平等的假设,给予了很直接了当的驳斥,意志不会完全平等,因为最单纯的社会也得要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而这两者在家庭构造中道德与法的平等是不成立的,即便两个都是男人也会因角色不同而有意志上的不平等,因为平等的意志意味着这两个人任何一方都不能指挥另一方,就算一方自愿。接下来是道德上的,除了人性本身,人还有兽性,而道德上的不平等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人性和兽性多少是不同的,我的理解是,倘若某人的兽性较多,那么他的行为会更具野性,更不羁,往坏处想,他更有可能违背常规的道德约束。最后是精神上的不平等,在这里,“平等现在转变为通过暴力来实现平等化”,显然其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人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尽管法律上人人平等。就好像老师说的,一个歌星和一个穷学生不会平等,即使两者都认为他们平等,但是两者的身份差距,经济差距等,都会使自认为平等的双方存在差异,当歌星试图帮助穷学生改变窘境时,又或是穷学生承受不住压力而选择远离歌星时,恰是他们默许两者之间是不平等的时候——“两个意志的平等,只在他们什么愿望也没有的时候再能存在,可是当他们不再是抽象的人的意志而转成为现实的个人的意志之时,平等就立即消失了”。除此之外,第十部分还集中讨论了有关阶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市民阶级,被称为“近代平等要求的担当者”的他起源于封建阶级,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贸易往来激增,封建社会被美洲的金银侵入后慢慢瓦解,市民阶级中逐渐诞生了最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的资产阶级,他们渴望消除封建贵族特权,而他们有一直被无产阶级跟随着,无产阶级又渴望消灭阶级——成了资产阶级的对立。总而言之,因为真理不是永恒的,因此在每个历史阶段每个阶级出的要求也都是仅仅符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