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哲学编阅读报告
摘要:
《反杜林论》·哲学编是恩格斯反驳和批判杜林的著作,它第一次完整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反映论,世界统一性,自然哲学,社会历史观以及唯物辩证法五个方面对这一哲学体系进行了完整的陈述。在经过仔细的研读之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有了自己的理解以及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
杜林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反映论实践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反杜林论》写于1875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恩格斯先以论文的形式将文章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后于1878年汇集为单行本出版。
杜林出身于一个普鲁士的官吏家庭,1853~1856年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在柏林法院担任律师和见习法官。1861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63—1877年任柏林大学历史、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私人讲师。杜林是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者,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的行家和改革家自居。
杜林把自己打扮成为社会主义的行家和实际改革家,向马克思主义发动进攻,妄图取而代之。杜林为了宣扬自己的伪社会主义,先后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1871)、《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1873)和《哲学教程——严格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1875)等主要著作。
3.《反杜林论》的理论意义
恩格斯为批驳杜林的错误理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使德国工人运动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健康发展,在马克思的支持和帮助下,应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的要求,写了
《反杜林论》这部论战性的著作。这一经典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4.《反杜林论》·哲学编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系列的基本理论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命题和原理。恩格斯的论述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主要部分,他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等理论做了深入的发挥,从而使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得到了连贯的阐述。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1)观念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从个体角度看,一个人的意识会作用于它的身体,一个没病的人假若被医生告诉自己有病,虽然物质角度上来说他并没有患病,但意识的力量将反作用于物质让他出现患病才会有的症状。与此同时,物质也会作用于意志,当身体患病时,精神也会变得脆弱,意志有可能变得不堪一击,意识跟随着物质条件变化。这两者的确是密不可分、充满辩证的。
而从集体角度看,一个社会的物质组成发展出集体意识,而这份集体意识也将深深地影响这一整个集体。从最近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来看,我国地大物博,丰厚的物质条件发展处举世无双的饮食文化,深深扎根于这个民族中,而这份意识也影响着中华民族这个庞大集体的日常生活。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每天都在饮食文化中游走,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交融中度过生命的每一天。
(2)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强调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还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物质在先,意识紧跟其后,也并不是完全被动得被物质所控制,而也
《反杜林论》哲学编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