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清代书法环境和篆书发展研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清代书法环境和篆书发展研究摘要:清代书法在各个层面上开始并逐渐完成了总结,构架日臻完善,从理论到实践均呈现出系统化的态势。朝代的更替导致社会生活以及意识形态的巨变,从而引起了治学方法的变化,以考据之学为代表的朴学随之兴旺,从而也带动了古文系统书法即篆书的勃兴。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关键词:清代书法环境考据学篆书成就一、社会环境的变革和书法的土壤(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巨变法国史学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曾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我想做一个比较,使风俗和时代精神对美术的作用更明显……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我们研究自然界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植物的出现,了解玉蜀黍或燕麦,芦荟或松树;同样我们应当研究精神上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艺术的出现,了解异教的雕塑或写实派的绘画,充满神秘气息的建筑或古典派的文学,柔媚的音乐或理想派的诗歌。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1} 丹纳的这一番话在艺术上是普适的,任何一门艺术在时空中的活动都不得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一个时期的艺术活动,首先就要将其还原到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中去,才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同理,要想讨论清代金文书法的得失,单纯进行作品的线条分析是不行的,如果想摆脱直观图像对研究所造成的简单化影响,就需要将其置于清代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全盘考量。公元1644年,明亡清继,中国历史由此进入第二次全版图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期,在此后的近三百年时间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传统都随着统治者的变化而发生了新的改变,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点。清代同蒙元一样,使用马上暴力夺取了汉族政权,手段相同,国祚却更长。蒙古族统治者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把治下百姓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以此区分属性,实行压迫。清朝的统治者对汉族的控制则更为简单,除了建立“汉八旗”以示拉拢外,其最重要的精神摧残手法就是改造了千百年来汉族固有的发型,以辫子代之。这种改造当然会冲击汉族的文化体系,自清军入关以来,抗拒剃发之事多有发生。清朝统治者改造了百姓的发型,可以说其“降服”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但毕竟汉族的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清朝的统治者也终究明白,可以改造百姓的发型,却无法改造其大脑。清代帝王需通满汉双语,但百姓并未被强制学习满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使用过程中,汉文化逐渐将武力上的征服者征服。但是由于统治的需要,清朝的帝王们需要建立严密的文化管控体制,以防范汉族群众来自思想上的反扑。(二)文化管控――编书禁书与文字狱史学家白寿彝曾经谈道:“对学术文化,清在其统治巩固以后,采取各种办法进行控制。第一,继续提倡八股文、遵从孔子和程朱,以限制人民的思想……第二,查禁对于清朝不利的书籍。第三,兴文字狱。最著者,如1711至1713年的《南山集》案,因触犯忌讳,著者及被株连杀死者一百余人,流放数百人。第四,寓禁书于修书。雍正、乾隆时,官修两部大书。一部是1725年编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又一部,是《四库全书》,1772年开始纂修,经十年成书。全书有七万九

清代书法环境和篆书发展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