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ROC曲线评价GPI在类风湿关节.docx应用ROC曲线评价GPI在类风湿关节李瑾余悠悠潘秀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200433)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isomerase,GPI)抗原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arthritis,RA)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IESA)检测74例(其中类风湿关节炎病人37例,其他风湿病人17例,正常对照20例)患者血清中的GPI抗原的含量。同时还检测了其血清中类风湿因■?(rheumatiodfactor,RF)>P)抗体的含量。通过ROC曲线的绘制比较GPI抗原、抗CCP抗体、RF的检测对于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取理想临界值,同时分析3者的相关性。结果:%,并且56%的病人含量高于2mg/L,GPI的含量在RA组和其他风湿病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RF在RA组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但3者无相关性。结论:GPI亦RA组中有明显的升高并有很高的特异性,可作为RA诊断的新指标。P联合检测,将提高RA的早期诊断率。关键词:ROC曲线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环瓜氨酸肽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某种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多入侵关节,后期发牛软骨及骨的破坏,并可出现畸形及功能障碍。因早期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典型,常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困难而延误治疗,从而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目前,在RA诊断标准中,RF作为血清学标准其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近年来,P、GPI在RA诊断中的重要性,特别是GPI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抗原,与RA有高度的相关性。本次研究检测患者血清中的GPI浓度,P比较,探讨3个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一、 资料与方法二、 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2014年上海新华医院住院患者74例,包括RA患者37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0例,年龄38-83岁。其诊断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诊断分类标准;其他风湿病对照组17例,包括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等。其中男性4例,女性13例,年龄31-89岁。正常对照组20例,均来自体检人群,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9-76岁o三、 标本米集: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静脉采血5ml,3000r/min离心lOmin,取血清于・20°C冰箱保存,一次溶解后测定。四、 方法:GPI抗原测定:采用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检测(LIESA)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抗CCP抗体测定:采用上海富苑科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LIESA试剂盒,结果>25RU/ml为阳性。RF检测:在IMMAGE800±检测,试剂为美国Beckman公司配套的药盒。结果>20IU/ml为阳性。五、 统计学方法:、抗CCP抗体、RF对RA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同时取GPI的理想临界值。三者相关性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GPI的含量在RA组和其他风湿病组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使用卡方检测。六、 结果七、 ±,±
应用ROC曲线评价GPI在类风湿关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