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这篇课文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对前四册书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二是为以后自读文言文作准备。从单元内部来说,这是一篇教读课,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要通过精读这篇课文,为略读后几篇文言文作准备,把“精读”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略读中去。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教学目标确定为:1�惫�固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词语;2�闭�确地朗读课文;3�比鲜端茉煊薰�这一形象的意义;4�崩斫庹馄�寓言的寓意;5�敝傅佳�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6��教育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有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毅力,对学生进行意志行为教育。1、2是知识目标,3、4、5是智能目标,6是德育目标,其中5是重点,3和4是难点。能够领会文句的大意,并懂得文章的主旨,是本节课教学内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效地突出这一点,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导到掌握核心目标的教学上,使其他目标迎刃而解。也就是整体着眼,重点突出。认识愚公形象的意义,是本节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所在,应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这一形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愚公博大胸怀的赞美。为了使静态教材变为易教易学的动态活动,应特别注意抓住本文构思的焦点―――移山,来分析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这样,也会使学生在原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掌握这篇寓言的写作技巧,即人物形象的实质与命名的反差。二、对教法的设想本着“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采用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具体选择以下教学方法:激发动机、启发式精读、讲练结合法和比较法。(一)激发动机:上节课学生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那么,它为什么成为名篇?同学们想不想写出名作?从而激发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兴趣,达到高效低耗的目的。(二)启发式精读:第一次总览全文,掌握本文构思的焦点―――移山。第二次细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四人一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庇薰�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在情节的发展上各起什么作用?2�卑才啪┏鞘现�子有什么意图?3�惫适碌纳窕敖嵛哺嫠呶颐鞘裁矗客ü�几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对愚公形象的认识提高了一步:(一)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二)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看待问题的,也就是课文中所写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此时愚公的形象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会树立起来。愚公的形象是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揭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突出了教学难点(三)讲练结合法。为了理解、运用这则寓言的寓意,应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以课后练习第四题所节选的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为材料,进行分析教学。毛泽东活用了愚公移山的寓意,是古为今用的范例。这些分析学生们都能自己进行,也就是都能吃得了。为了让好学生再吃饱,还可以再布置这样的练习:参照毛泽东同志的话,阐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需要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学语文是否也需要
愚公移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