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教学设计文章来源自jsfw8学科网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板书)①时机业已成熟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板书)(1)主要内容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2)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3)意义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录了100多年来中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思考: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