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杨鹏程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关于人的学说、社会的学说,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集体主义与个人自由发展的关系,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时代价值,做坚定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自由发展的关系,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教学时数:讲授学时:2个,讨论学时:2个,课外学时:4个
前言: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国家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能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之一。大学生只有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履行对祖国、对社会的崇高义务,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一节个人与社会
一、关于人的学说
人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从两个方向延伸的: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而后者历来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无论是东方的思想家,还是西方的思想家均未能弄清人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他们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的本性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变的历史而已。
二、关于社会的学说
(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
1、社会契约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卢梭)
2、社会有机论(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孔德、英国斯宾塞)
(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结成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人们在生产中相互交往,形成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
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
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即个体性与社会性,二者既矛盾,又统一。人的个体性是特殊的、具体的、独立的,使个人与人类区分开来,个人与他人区分开来,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在于人的社会性。首先,任何个体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其次,只有在社会里,个体的发展才有可能;再次,人类社会与社会化人是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
1、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与能动性
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表现为:个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的生产,个人的生活依赖于社会规范,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进步。
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表现为:个人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社会生产力、通过参加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以及参与政治和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2、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实运作
个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个人离不开社会,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人:社会离不开个人,脱离个人的社会,社会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个人不等于社会,社会也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必经过程,是人与社会关系运作的前提条件。社会化是人们学会其社会的生活方式并获得个性的社
第五章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