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及培养
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好坏,研究讨论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能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大小,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密切相关。斯大林说:“在国家工作和党的工作的任何一个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愈高,工作本身的效率也愈高,工作也就愈有成效。”(《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46—247页。)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及素质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特殊性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素质是个人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及大脑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通过遗传获得,又叫遗传素质或天赋。另一种解释认为:素质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人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等因素。本章所讨论的素质,主要是指后一意义上的素质,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对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任务。这一使命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不同于其他各行各业劳动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特殊性。
第一,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党性很强的工作。这一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教育人民,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其中政治素质尤为重要,它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总体倾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努力培养受教育者具备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素质以及其他素质,从而较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中,政治素质是处于第一位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人格形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威信,主要来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来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同时也来自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和模范行动,正如周恩来所说:“政治工作人员本身必然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能够做全体官兵的模范,忠实于革命主义,以百折不挠的意志,艰苦耐劳的作风,去影响全体官兵;以谦逊和睦的态度,耐心说服的精神,去团结全体官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治工作的威信,推动政治工作的前进,发展政治工作的效果。”(《周恩来选集》上卷第97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项活动来讲,教育者的以身作则和人格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育者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做不到或做得很差,他对别人的教育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起作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教具有言教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以及心理特征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对象,是教育对象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家都倡导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影响和引导教育对象。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强调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曰:“教育必己正”,自己“身不行道”,就不能教育别人孔子曾提出身教的思想,“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也不正?”孟子进一步提出“教者必以正”的著名命题。唐代教育家王通提出“心化”这样一条重要原则。所谓心化,就是通过教育者本身的示范作用和内心感化作用来进行教育,即所谓“不言之教”。宋代历史上以改革出名的王安石,在《原教》中主张思想道德教育重在榜样感化,他把以身作则称之为教育感化之本。这些观点尽管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来倡导,是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既是党和人民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取得成效的内在需要。
在此,要着重对教育者的人格作用问题进行探讨。思想政治工作尽管其内容和形式千差万别,但说到底都是启发和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教育引导活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必须将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传达给教育对象,并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发
第十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及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