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了吗?》读后感《幸福了吗》2010年10月第一版印刷。白岩松出生于1969年,和我一样60年代生。《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的记录。网友写下这样的体会:“这只是白岩松生活的点滴记录,他不是在做一个命题研究,我在这本书中没有找到预想中的理论支撑。但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白岩松是一个媒体人,他的身份让他的生活有些公众意义,他的身份让他有话语权,因为人们关注他对问题的视角和解读。我读这本书,就是在从一个人身上看中国这十年。”另一位网友写道:“十年前的《痛并快乐着》满篇充斥的是淡淡的苦涩,十年后的今天,《幸福了吗?》散发更多的则是成熟睿智的味道,但不变的是,这一切依旧是思考的感悟。”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他有个性,爱思考,爱写点东西。他还爱足球。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中央电视台还有台湾、美国、日本的一些事。他1995年去美国,同样留下了自己深深的思考。他一直在媒体人的现实与理想中挣扎。能做到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能做到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他说的许多话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尊严这两个字的提出,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努力了,也收获了。孔圣人才40不惑,谁是圣人?!我40岁突然觉醒,信了西方的一句话:人生40岁开始。十年后他想写一本书《终于信仰》或者《闲--试着与生活讲和》。他十年后的目标是:健康、开心、平静、踢球并进球、头发还剩不少、体重增加不多、对世事依然好奇、还会愤怒也会流泪,慢慢来。。。务实多了。但是,被迫改变自己,你还是白岩松吗?? 《幸福了吗?》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2010年,白岩松中学毕业25年聚会,酒席上,轮到他发言,他说自己掏心窝子的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所谓名人,首先或本质上只是个更多人知道他(她)名字的人,有好有坏、被更多诱惑也有更多约束的人。白岩松说。“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哀痛
《幸福了吗-》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