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陈九川录》读后感.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陈九川录》读后感当我们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原本存在的圣性,相信此生的使命是朝向光明,是开发内在的宝藏,那么我们就踏上了寻找光明的旅程——这是一段永无止尽的光明之旅。致良知,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任何时候结束都太早。我们常常提起”良知”这两个字,但是我们是否真正相信自己拥有能生万法的良知?我们是否真的相信自己胸中有个圣人住着? 阳明先生当年的学生说”不敢当”,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同样也不敢把自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我们都感到自己的生命如此卑微和渺小,如何能够和”圣洁”、”伟大”这些词联系起来?但是阳明先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良知是我们自家本有,无论如何也不会泯灭。哪怕你是盗贼,你的内心也仍然清楚地知道何为善恶,何为是非,只是盗贼不肯听从自己良知的召唤。当我们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原本存在的圣性,相信此生的使命是朝向光明,是开发内在的宝藏,那么我们就踏上了寻找光明的旅程——这是一段永无止尽的光明之旅。致良知,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任何时候结束都太早。不可因阳明先生说”陆象山之学粗些”就生出轻视之心,如此,便是慢心。陆象山之学之精粗,即便如陈九川,阳明先生的高足,尚且看不出,说明陆象山之境界远在陈九川之上,何况我辈。任何走在我们前面的同学都值得我们学习,何况陆象山这样的大贤。把自己的傲慢心放下,正是我们要修习的。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念正,行则正;行正,果则正。人生不就是由一念一念相续而成的吗?若念念皆正,一生的生命就庄严、舒展和真实。做人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自己没有真正的体悟,只是文字上的解读,那不是真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有这样一念,就障住了继续前进的道路。学习圣贤文化,最容易产生的障碍就是文字障。如果解读文字就可以通达圣贤之道的话,太多的人可以位列圣贤了。看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收获,要看他的生命状态是否焕然一新,与读多少书无关,与学多长时间也无关。尹延磊|正文|先生曰:”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后又戒九川云:”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读后感|阳明先生指导学生,可谓是循循善诱、细致入微。他特别提到在劝人为善的时候,应该遵循”导之以正,激扬其高远”的原则,以鼓励和激扬为主,以批评指责为辅。与朋友一起讨论学问的时候,也应当春风化雨、宽以待人,而非居高临下、疾风暴雨。尽管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但是引人入善殊为不易,故而我们时而婉曲,时而直白,都是为了让朋友真正走向光明! 郁章义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在心灵深处建设心灵品质,心灵深处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处,这即是我们的得力处。事上磨炼,事是镜子,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还是在心上用功,不是去磨事。就如扫地,有人扫一辈子地一无所获,有人扫成得道高人,差别就在于此。葛城福《致良知》读后

《陈九川录》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ita291961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