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物理学家小故事泡利就比较傲,据说有一次某人对他说一篇论文刚发出去就发现一个错误。好心的泡利劝他:这很正常,不可能谁都象我一样,一个错都不犯。泡利的理论能力无可置疑,哥本哈根学派讨论问题经常是提完想法,BOHR点头,然后泡利算一遍,泡利说没问题,大家都走了,没人管算的是什么。但是PAULI不能做实验,甚至任何实验室只要他在机器就运转不正常(FERMI在罗马也有这么个人叫北先生)。有一次某地一套玻璃设备无原因爆掉,后来事故原因上填着:经查,发生时,PAULI乘火车路过本城。PAULI最后得了一点小病住院,别人去看他,PAULI就说自己活不了了,因为床位号是137,Fine Structure Constant。后来就死在床上了。前面说PAULI演算要BOHR点头,这也很重要。据说BOHR看上去反应很慢,一个想法出来了,大家都很欢欣鼓舞,觉得很美妙,就是BOHR愁眉苦脸,什么都不明白,结果所有学生都上去,帮老师解释这个美妙而浅显的想法。说着就发现其实他们都没懂,只有BOHR是对的。发现问题最敏锐的是DIRAC,老兄在一次晚会上看别人太太打毛衣,花了很长时间搞清楚了编结的针法。又独自想了一会儿,跑过去对那个MM说,他觉得还可以用另一种针法,详细描述一遍,结果MM对他的天才并不崇拜,轻描淡写的回答说打毛衣是有上针和下针,她奶奶早就告诉她了。在《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一书中玻恩提到:“在我的学生中有四个很有才华的中国人;其中之一是黄昆...”,另外三人是彭桓武、程开甲和杨立铭。 彭桓武1915年生于吉林长春市,1938年秋赴英在爱丁堡大学随玻恩学习,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底回国。玻恩在他的著作《我的一生》中回忆说:“我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是个矮小而强壮的小伙子,名叫彭(桓武)。他天赋出众...我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理论问题上出了一个错,错误找出来后,他非常沮丧,以致决定放弃科学研究,代之以为中国人民撰写一部大《科学百科全书》,包括西方所有重要的发现和技术方法。当我说到我以为这对单个人来说是个太大的任务时,他回答道,一个中国人能做10个欧洲人的工作。...他被任命为爱尔兰都柏林薛定谔高级研究院的教授,作为亥特勒()的继任,...我想彭是得到欧洲教授职位的第一个中国人。几年以后他决定回中国,在走以前他来看望我们并和我们(指玻恩一家,本文作者注)一路到苏格兰西北高地的尤拉浦尔去,我们在那里度假。...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几天。然后他离开了我们再没见过他,他也没写信来。”玻恩说:“彭除了他那神秘的才干外是很单纯的,外表象一个壮实的农民。”从玻恩的字里行间渗透出他对这位倔强的中国北方小伙子的喜爱欣赏与想念。彭先生在英国时与亥特勒合作做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并由于在理论物理方面的贡献1945年与玻恩分享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支杜加尔---布列斯班奖。回国后继续进行核物理研究,对分子结构提出了以电子键波函数为基础的计算方法。1956-1957年在他的领导下邓稼先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合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为中国核物理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 彭先生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杨振宁 杨振宁(192
物理学家小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