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左思的咏史诗李柳芳 [摘要]左思的咏史诗倾诉了氏族门阀制压迫下寒士的悲愤,揭示了门阀制度的腐朽,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的阶级压迫的抗争。本文试从某些角度,结合具体作品,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进行论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关键词]左思咏史诗悲愤抗争[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02)04-0033-04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西晋的左思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其流传下来的作品,据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辑录仅十五首(包括逸句),其中《咏史》八首,《招隐诗》二首,《杂诗》一首、《娇女》诗一首、《悼离赠妹》二首以及《北堂书钞》中卷百十九武功部御边项所引《咏史诗》逸句,而且成名之作也是倾十年心血完成的《三都赋》。诚如《文心雕龙》所评:“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左思虽非才气奔放、巧思敏锐,但确是一位傲世独立、笔力遒劲的诗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左思出生于寒素之家,一生志存高远,向往建功立业,但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贵族制社会里,仕途很不得意。对于要埋没他同化他的狂暴的时代压力,他进行了抵抗,不愿也不甘被埋没。然而,一旦他明白面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厚壁时,就诅咒起自己所处的时代来。当时与左思同样苦闷、同样绝望的人很多,但像他那样诅咒时代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人有的在绝望中沉迷酗酒,有的在老庄哲学中屏营徘徊,有的希望在仙药中求得解脱,有的由于感到前途无望而向现实妥协。左思却诚实地感受现实,并将其化为激昂慷慨的文字,诉诸笔端,可以说他是在用整个身心进行文学创作。因此,积极地宣传自我,就是左思诗歌创作的基本立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诗品》评价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这一评语十分中肯。体现这一点的正是他的咏史诗八首,成为左思在恣意发挥自己古典文化修养的同时,吐露“怨”亦即慷慨的感情的代表作。《毛诗·大序》云:“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怨”是指对政治和社会的一种愤懑不平之气。一向被批评家激赏为“古今绝唱”、“千秋绝唱”的左思咏史诗,最具“文典以怨”的特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自信文武才略兼而有之左思在《咏史诗》第一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胃士,畴昔览《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聘良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诗一开头,“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可见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为文,又兼笃志好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以贾谊和司马相如自况,毫不掩饰矜持的心态。在诗的后半部分,左思自称虽非军人却熟读兵书,且“志若无东吴”。当时蜀已败灭,只有南方的吴国还在苟延残喘地与晋国对抗。左思把自己的才能喻为“铅刀”,刀质虽钝,但若倾以全力,也能将大木一分为二。他梦想驰骋疆场,大显神威,然后“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壮怀激烈,意气风发,又淡泊名利,真是快人快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首诗还对《咏史诗》整体的创作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志若东吴”、“右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等句看来,此诗应该是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之前所作。左思在泰始八年其妹左芬入武帝后宫为修仪以后移居洛阳,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这首诗作于他移居京诗后五年或七年
简论左思的咏史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