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品理论—政府经济学的核心
主要参考文献
Stiglisz, 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2000.
Rose,Public Finance,2002.
Elinor Ostrom,Governing 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Chinese edition,2000.
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乔林碧,王耀才:《政府经济学》(MBA核心课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公共品理论
公共品理论是政府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之一。
:“政府干预经济最有说服力的理由便是,如果没有国家,人们就不能卓有成效地相互协作,实现他们的公共利益,尤其不能为自己提供某些特定的公共物品。”
一、公共品的概念
公共品(Public Goods)
特征:非竞争性(Non-rivalness)—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非排斥性(Non--excludability)—共同消费,效用不可分割,难以排斥不交费者,即难以避免“搭便车”。
例:国防,外交,环境保护。
函数:X=Xi
私人品(Private Goods)
特征:消费的竞争性(rivalness);消费的排斥性(Excludability)—可将不付费者排斥在消费范围之外。
例:食品,衣物,图书,住房,交通工具。
n
函数:X=∑Xi
i=1
公共品的概念—不纯粹的公共品
mon Pool Resources Goods)--公有私人物品。
特点:消费是非排他的,但具有竞争性,是私益的。
例:地下水、海洋、矿产、森林资源等。
“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私有局部公共品。
特点:消费共享,技术上可以排他,不超过一定点不具有竞争性,超过一定点后出现拥挤效应。
例:图书馆,高速公路,高等教育,影剧院,公园。
公共品的分类1—按特征
纯公共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且在消费上非竞争和排他的产品。----政府提供
俱乐部产品(不纯粹的公共品)—可以排他但一定限度内非竞争的产品。--政府或私人提供,可收费
公共资源产品(不纯粹的公共品)—非排他但竞争的产品—政府提供并管制或调节。
私人产品—既竞争又排他的产品—私人提供
公共品的分类2—按消费属性
满足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公共品。大都具有明显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人们消费的是物品自身的物质性使用价值。如基础设施,邮政通讯,路灯,公园等。
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公共品。一般不具有外在的物质形态,消费与物品的生产过程合一。如行政管理,教育,公安,国防, 科研等。
意义:注意公共品的结构变动,有利于投资者选择公共品的方向和参与度。
公共品的分类3—按与社会经济的联系
属生产资料的公共品。使社会经济活动以较低的成本正常运转。
属消费资料的公共品。
一项公共品对不同消费者和付费来源可以同时是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
意义:认识公共品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政府从何处入手调节结构。
公共品的分类4—按受益范围
地方性公共品:消费受区域限制,主要由当地居民受益,超过一定范围会大大减少效用。如,城市建设维护,地方政府劳务。
全国性公共品:全国公民共同受益的公共品。如,国防,外交,环境治理。
地区性公共品:跨国界但由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公民共同受益的公共品。如,欧盟规则,区域关系协调。
国际性公共品:各国居民共同受益的公共品。如,维和行动,联合国规章,WTO规则。
二、公共品理论的发展—起源
政治学的开端。
英国学者霍布斯(1588-1679)在1657年完成的《利维坦》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国家的本质“用一个定义来说,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
这是公共品理论的思想源头。1。政府本身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为个人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品。2。它是以个人为基础的。3。政府收支是公共收支。
公共品理论—政府经济学的核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