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设计-让儿童体验古诗学习真趣味.docx梯度设计:让儿童体验古诗学习真趣味课间,班上一个活泼的男孩子走上前来:'‘朱老师,明天语文课是要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吗?我想告诉您,大家都已经背诵了,古诗的意思我们也懂的……”与学生一番真诚地交流之后,我更加确认了自己课前对学情的把握:由于我校语文校本教材有计划地推进,学生们到了五年级时已经可以背诵近百首古诗。课本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他们已然觉得毫无学习的必要了。诗人杨万里的“诚斋体”,语言清新活泼,这样的风格在这首小诗中体现得颇为充分。面对这样的学情和平白如话的古诗,如果处理不得当,只是机械地梳理古诗意思,读读、背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倦感,甚至降低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古诗教学的目标显然不能满足于儿童大体理解诗意,会读会背这个层面。儿童在诗意理解层面已经没什么难度的古诗,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达到古诗教学的理想境界呢?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尝试着对教学问题进行梯度设计,不断引领儿童登攀思维和情感之山,让儿童体验古诗学习的真趣味。梯度一:聚焦画面,体验古诗意境美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经过适度预习,对理解古诗的意思不是难事。教学中,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读诗、说诗意。在此基础之上,我启发他们思考:诗人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色彩怎样?给人怎样的感受?我们知道,古诗教学中,引导儿童凭借诗中熟悉的意象进行再造想象是很有必要的。显然,这个问题,比起要求学生说说诗句表面意思要更加有挑战性。他们一开始只能比较笼统地说出西湖的清晨,荷叶碧绿,荷花盛开,很美丽。学生们并不能一下子就在脑海中构成西湖的鲜明形象,我也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启发他们进入情境,进一步想象:现在,我们就站在西湖边上,举着相机,不想拍摄一两张特写画面吗?靠你最近的那朵荷花什么姿态?稍微远一些的那几片荷叶大小、绿的程度有怎样的不同?这次,学生们纷纷积极调取记忆中的荷叶、荷花、湖面的意象,并且根据诗中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形成了更具体的形象,从而想象出了诗中描绘的意境 呀,离我不远处的那朵荷花多娇艳!粉色的花瓣水润润的,在西湖的朝阳中,显得格外迷人。再细细欣赏,竟然看到娇嫩欲滴的荷花花瓣上还沾着些晶莹的小露珠,又给了这荷花不少活力。衬着这朵花的碧玉盘呢,默默地立着,心甘情愿保护着荷花,并不想争功……不时,飞来一只蜻蜓,纤细而美丽。 韩豫凡我看到的是一朵洁白的荷花。此时,在清晨的阳光中,它已经完全绽放,片片花瓣那么舒展,那么通透。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慢慢在空气中飘荡。再看那花瓣中间已经挺立的花蕊,嫩黄嫩黄的,小小的莲蓬已经长出来了,真让人喜悦!靠近的几片荷叶,有的圆圆的,绿得油亮;有的荷叶边还有些卷曲,还有些黄绿色,显然是新荷……一一巢申睿显然,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聚焦于古诗中描绘的景物,启发儿童愉快地“再造想象”,于是,诗中清新、鲜艳的西湖莲荷图在他们的小脑瓜中鲜明地活动起来。在接下来的配乐朗读中,学生们对诗美妙的意境感悟也就更深一步To梯度二:比较阅读,体会古诗用词美当学生们进入诗歌意境,主动品读之后,我并没有满足于此。接着,我自然地挑起课堂学习的矛盾点:古诗题目分明告诉我们这是首送别诗,回顾我们以前积累的送别诗,你有什么新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一时间,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在经典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味诗人那旷达的情怀;他们在
梯度设计-让儿童体验古诗学习真趣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