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控*主要内容1、手足口病概述2、重症早期识别3、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处置规范4、手足口病防控几项技术措施*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病,已有50余年历史,为何现在出现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手足口病防控目标:控制发病---减少聚集性疫情、暴发疫情、续发病例发生;减少死亡---重症早期识别、减少死亡。*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手足口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发现并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的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1959年英国的伯明翰再次发生本病流行,根据本病病变的分布特点,命名其为“手足口病”。*病原学20多种肠道病毒可致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等型,B组的2、3、4等型。埃可病毒4、6、9、11等型。肠道病毒71型(分为A、B、C3个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和C2亚型)等。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概述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乙醇、来苏尔等消毒剂及去污剂和弱酸有抵抗力,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人的胃酸、胆汁不易将其杀死,在污水或含有机物的水中可长期存活。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手足口病概述一般情况下,柯萨奇病毒A组不引起细胞病变,故症状多较轻;而柯萨奇病毒B组、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引起细胞病变,可表现为严重病例。*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患者在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疱疹液中的病毒含量大,破溃时病毒即溢出。流行期间传染源主要为患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流行前期——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大多数成年人以隐性感染为主,儿童则多表现为显性感染。*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经口摄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感染来源。接触传播是造成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方式,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其内涵包括口-口传播、粪-口传播和皮-口传播。易感者通过直接接触隐性感染者或病人的鼻涕、痰液、唾液、疱疹液或粪便而感染,也可通过问接接触隐性感染者或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而感染。接触传播的关键媒介是易感者的手。水源和食品污染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另一方式,其内涵主要是粪-口传播。手足口病也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主要来自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手足口病的其它传播方式包括母-胎传播和母-婴传播。*
手足口病防控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