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第二章
一、商品的含义
二、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三、商品的价值量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
五、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六、货币的职能
七、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八、市场经济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
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
以生产衣服为例:
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假定1小时价值20元)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p17
使用价值量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所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社会必要劳动一定时)
假设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件/8小时
8小时
8*20=160元
1件
1*8*20=160元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1件/4小时)
4小时
4*20=80元
2件
2*4*20=160元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倍(1件/2小时)
2小时
2*20=40元
4件
4*2*20=160元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1件/4小时)
8小时
8*20=160元
2件
2*8*20=320元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2倍(1件/2小时)
8小时
8*20=160元
4件
4*8*20=640元
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关系,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
一个织布部门,A用纺车每织布一匹用6小时,B用机器每织布一匹用2小时,C用机器用4小时,D用机器用3小时,,问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应为3小时,A和E都是干扰选项,这都不属于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所以这种信息是没有用处的。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要学会选择有用信息。
甲、乙、丙、丁都是独立经营的商品生产者,他们都生产布匹,当时绝大部分布匹都用织布机生产。甲、乙、丙用织布机,丁用手工织布,生产同样一匹布,甲耗费10小时,乙耗费12小时,丙耗费8小时,丁耗费20小时。试问:一匹布的价值量是多少?
是(10+12+8)/3=10小时,
还是(10+12+8+20)/4=?
生产同样的商品,甲用3小时,乙用4小时,丙用5小时,问这种商品的价值量谁多谁少?
这道题又是一个干扰题,这种商品的价值量都一样。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价值量是一样的。
那么我再问,三人获利情况谁多谁少?
这个就是个别劳动时间最长的获利最少,个别劳动时间最短的获利最多。
1个瓷碗的价值量是2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快的8小时,慢的用12小时,
问:
用一匹布换瓷碗,各能得多少?
他们都换5个小瓷碗。
本章主要内容
一、剩余价值的起源
二、剩余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四、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五、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六、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七、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
故事一则
兄弟两人从父亲那里分别得到了10万元的遗产。老大用这10万元购置了一整套家具,不久就把钱花完了;老二则用这10万元租了一个店面,从温州批发了一批皮鞋进行经营,不久,10万变成了20万、40万······
同样是10万元钱,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三节资本主义工资
第四节资本积累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