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老舍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的生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中,过小年,祭灶,那就是我诞生的那天。”2015年1月11日,距离老舍的农历生日还有一个多月,老舍之子舒乙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在彼岸书店聊起了老舍的人生故事。
今年已经八十岁高龄的舒乙先生在活动现场带来了两本回忆父亲老舍的新作,一本是《作家老舍》,从老舍出生一直写到他去世;另一本专写老舍的平生爱好,书名叫做《一生爱好是天然》。
舒乙为大家讲述了老舍苦难的童年、曲折的求学路,以及“恋家”的老舍。孙郁则在现场评价了老舍作品的价值:“老舍先生留下的财富是不可估计的,他既没有旧时文人腔,也没有新文人腔,他直接就是北京的百姓,在胡同里面生长出一种智慧的语言,而且他把北京语言改造了,剔除掉了不好的东西,留下了里面最美的。”孙郁还认为老舍先生具有托尔斯泰那样的悲悯情怀,这是今天人们阅读老舍的作品时尤其应当关注的。
老舍刚出生时,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道难关。老舍的母亲当时已经41岁,生产后便昏了过去,大家都忙着抢救产妇,结果刚出生的婴儿被放在一边没人管。幸好当时已经出嫁的大姐回家探望生产的母亲,发现了小婴儿,老舍才得以保住性命。老舍后来写文章说大姐的眼泪就是对他生命的洗礼。
老舍长到一岁多,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老舍的父亲在皇城当兵,在与八国联军的战争中牺牲了。这个时候,老舍上头还有一个哥哥、两个还没出阁的姐姐,母亲靠父亲的抚恤金养活四个孩子,家中十分拮据。
老舍的母亲是很要强的一个妇女,她给别人洗衣服赚钱。因为家里穷,老舍的母亲奶水不足,所以老舍小时候是吃“糕干”长大的。后来他开玩笑说,我小时候就是吃这个长大的,以致现在“一脑袋的糨子”。幼时的老舍身体非常弱,3岁还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一天到晚一个人偎在炕上,给他一个小棉花球,他能玩半天”。
舒乙说:“老舍一辈子对母亲十分尊重,他说自己的性格跟她特别像。老舍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利索的人,干活麻利,性格直率,为人热情,帮助别人永远跑在前面。老舍说,我有过几十位老师,但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个不识字的妈妈,她给了我生命的教育。”
生活在这样一个贫苦的家庭,老舍本来是没有机会读书的。老舍7岁时,到了读书的年纪,母亲本打算让他去挎个篮子卖花生米,做点儿小买卖,等他长大一些,再送去某个店铺当学徒,学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手艺。
事情却在这时出现了转机。胡同里搬来了一位名叫刘寿年的满族贵族,两家的祖辈曾有过密切的接触。刘寿年有个和老舍同岁的女儿,他对老舍母亲说,让老舍和他的女儿一起去上私塾,学费、上学穿的衣服都不用操心。
舒乙说:“如果不是这个偶然的原因,老舍先生不可能成为后来的他。”
多年以后,刘寿年出家当了和尚,成为北京远近闻名的高僧,法号“宗月法师”。抗战中期,宗月法师在北平圆寂,当时身在重庆的老舍写了一篇名叫《宗月大师》的怀念文章。老舍在文章的结尾写道: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今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
我的父亲老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