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戏传承方式思考——以左权县小花戏为个案2011级民俗学研究生巨琳霞传统上,民间小戏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短小明快,健康活泼的形式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代代相传。然而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民间小戏在传承中面临巨大的困难。本文以广泛流传在山西省东部地区的左权小花戏为个案,总结民间小戏的传承途径和方式,探讨传承的机制,希望对其它民间小戏的保护有借鉴作用。左权小花戏的起源早期左权小花戏的表演是由民歌小曲和社火结合形成的,在正月期间和其它的社火形式融合在一起表演,是祭祀三官祖爷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俗称“胡闹三官”,民众以此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历史上,由于县内大部分村落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因此左权小花戏在县内的传承度较高,甚至波及晋中的其它县份。左权小花戏的传承过程贯穿在民众生活中,家族和村落是其主要传承空间。家族长辈的熏陶和村落艺人的影响是艺人学艺的根本动因和渠道,专业演出艺术团体的传授则是艺人出师成名的重要途径。县外人常讲:“左权一大怪,冬季扇子卖的快。”这并不是左权人不识时令,而是农闲时节左权城乡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买道具、演花戏、庆丰收、迎新春的真实写照。王保牛,《左权县文化志》,P97深厚的表演传统和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左权小花戏从明代一直活跃到现在,因此探讨其传承方式对当下民间小戏遗产保护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二、左权小花戏的地方特色(一)、口传文本的地方特色与变异性左权小花戏的剧词具有浓郁的左权地方特色。首先,巧妙地引用方言土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想情哥》中的“锅熬噌噌下不上米,不想旁人光想你”。其次,比喻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以开花调为例,它将人们的青春之期寓为春意浓浓的时节,周围的一切都开花了,开的是那样鲜美、灿烂,不仅“山药蛋开花”,“大榆树开花”,就是那“小椅床”“小倚床”:在左权方言中称小板凳为小倚床也要开花。由于文本的口传性质使其必然带来剧词的变异,艺人可以根据喜好增减剧词,也可现场发挥充实或改变剧词。当然变异是有限度的,是建立在稳定传承的套路基础上的。左权小花戏剧目中的文本是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文本,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流传,又加上艺术团的专业传授,使得其传承是开放式的、有生命力的。(二)、表演动作传授的专业性1、飞舞多变的扇花。左权小花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蝴蝶扇,老艺人口传身授要求年轻艺人把彩扇舞动得起伏翩翩,如同彩蝶在花丛中飞舞。扇子是小花戏的万能道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老艺人的专业指导下,各种五颜六色的彩扇舞动起来,扇法的开、合、转、动、静、速、慢,时而像飞舞的蝴蝶,时而像艳丽的花朵,眨眼如漏漏流水,瞬间似招展红旗,变幻莫测,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2、起伏颠颤的步法。左权小花戏的舞步轻盈活泼,富有弹性,走、跳、跨、挪不下20余种。其中最富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每舞动一步,身体相应颤颠三下的“二颠步”。王效端,《晋中文艺通讯》1963年第1期,P63老艺人传授年轻艺人的主要要点是一颤随着舞蹈脚步的起落,双腿膝盖屈伸要有弹性。二颠身体随着膝盖的颤,依次往脚跟、脚前掌、脚尖(脚趾部分)弹压,通过膝颤脚颠,使舞步富有弹性。表演动作属于规定性身体行为或技能,以师傅的口传身教和艺人的模仿传承为主。观看前辈演出时,艺人已经形成了无意识
课程论文《左权小花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