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技系研究生0802党支部按照校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系党总支各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我支部从2009年3月底开始至今,围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以开展“五个一”活动为基本要求,以学习精神、讨论心得、参与实践和提高能力为目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深入开展了各项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当前,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接近尾声,处于整改落实阶段,在校党委的号召下,在系党总支的积极部署下,我支部于2009年6月23日开展了主题为“围绕学校中心目标,如何培养有特色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建言献策活动。活动通过座谈讨论和在线讨论形式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征求了支部成员对“学校中心目标和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讨论,支部成员不仅实现了一次解放思想,而且达成了统一认识。现根据讨论情况,将我支部成员的建议看法整理如下(因党员均处于研究生层次,建议多侧重研究生培养方面,难免有不足之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健全机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活力,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滞后是制度失衡所致,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安排有余并存。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创新人才培养不力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变革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复合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根据我校情况可通过加大院系之间的交流,优化教学资源,建立健全合作培养机制,来实现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围绕我校建设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加强院系之间尤其是文理院系之间的交流,不仅体现了教师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而且也促进了交叉人才的培养。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体现。培养复合创新人才要求课程设置既要宽口径,又要具有深度和启发性。不仅适用多学科人才来选课,拓宽知识面,开展交叉研究,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理论深度,满足学生的研究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整体资源,选修与研究相关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研究深度。此外,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上,三年制培养模式中,前半段应以课程学习为主,以科研项目为辅,后半段则以科研项目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为主,职业和人生规划为辅。三、成立导师组,加强导师培养体制的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所现在还是采用由一名专家教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这种状况往往会导致研究生视野狭窄,并且可能只会注意到一家之说,而忽视了各家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培养跨学科的人才。为此,在一定条件允许下,可以成立跨学校,跨实验室,跨学科的导师组培养模式,这样不仅能实现交叉培养,而且也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多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除了导师(组)与学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的学习工作交流外,还应该加强导师(组)与学生之间的生活和情感交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更好的实现导师(组)对学生的具体明确的指导培养。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拓宽培养渠道可以实行跨学校的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两校合作培养,搭建校外实践实训基地,探讨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善并落实研究生培养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围绕当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完善研究生培养体制。比如,针对当前研究生所受到的来自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学校应该重
0802党支部建言献策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