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幼儿园混龄民间游戏的研究.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幼儿园混龄民间游戏的硏究》课题硏究方案(G)(2015-02-0312:52:32)标签:分类:计划性材料-研究方案育儿《幼儿园混龄民间游戏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 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早在20世纪初叶,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就运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一一混龄教育,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混合在一个班级里。在混龄的坏境里,孩子之间的自然年龄差距促成许多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而非相互竞争。在孩子的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小,混龄的坏境所提供良性社会互动要素更为多元及丰富。德国是最早研究3至6岁儿童之间的混龄编班,这种混龄编班在德国所有幼儿园中实施。丹麦学前教育界大多采用混合年龄编班教学,让年长儿童和年幼儿童共同成长。瑞典也在尝试编制年龄跨度在2岁到7岁的兄弟姐妹组。混合教育已为全世界学前教育机构重视,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儿童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背景下,独生子女问题已经引起专家和学者的注意,具调查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及期望值过高等原因,造成很多独生子女性格任性、依赖性强,自我为中心等社会化问题。而混龄教育给幼儿提供了一个类似多子女家庭和模拟社会小环境,可以弥补我国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足问题,提供隐性学习的机会,让儿童良好行为从“模仿最好对彖一一儿童伙伴开始”,而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我国也有一些城市的幼儿园开展了异龄幼儿的混合教育,引进蒙氏教育的混龄教育理念,依托蒙氏班,适度地开展了一些异龄教育研究,也有极个别幼儿园尝试在区域活动中引入了混龄教育,但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本园研究现状分析随着《纲要》与《指南》的贯彻与实施,更加明确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与珍视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学游戏化与一日活动游戏活动的开展,已经倍受幼教专家及各级各类幼儿园的重视与开展,加大对游戏的研究与课程基地游戏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的课题研究中,我园以“幼儿园主题性民间游戏的研究”为主导,倾注力量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中,借助民间游戏这一有效载体深度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积极探索主题下的民间游戏活动的组织策略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完善与建构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化课程。在研究过程小,我们偶尔涉及了“大带小”的异龄互动活动,发现有年龄差异的幼儿同处一种坏境之中,幼儿的主动交往意识很强,在同伴的影响下能获得认知、情感提升。同时在活动小也发现陌生幼儿之间的互动尚处于无意识状态,缺乏主体积极性和自主性,有时会呆坐一旁,无所适从,这种状况尤其会在小年龄幼儿身上得以体现。因此,积极探索混龄民间游戏能在常态下有序开展,则是此课题的研究方向。二、 理论依据1、概念界定混龄游戏: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同处一个环境内开展的游戏活动,扩大幼儿的接触面,在游戏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民间游戏:以传统的民间游戏为基础,积极地在游戏的内容、材料、玩法等方面进行改编或创编,给民间游戏赋予一定的时代感,适合于现代的孩子玩乐。混龄民间游戏:本课题中是指让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愿选择而在一起进行民间游戏的活动形式。2、理论支撑•皮亚杰教育理论早在1932年皮亚杰就在《儿童道徳判断》中强调认知冲突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在与同伴平等交往中通过认知冲突

幼儿园混龄民间游戏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9 KB
  • 时间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