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的研究.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8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8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88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摘要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任,一个国家教育办得好坏,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强弱和民族的兴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深谙这一点,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教育遭到侵华日军的疯狂破坏。这给中国教育造成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在抗战结束时,中国高校在数量上已超过战前,中等教育和初级教育都较战前有所发展,这被世人誉为战争时期的奇迹。而抗战时期的桂林教育,则是奇迹中的奇迹。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一个主因,推动了桂林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成为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据有重要一席的“文化名城”。抗战时期桂林的教育事业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的目前已有的关于抗战时期教育的研究,多从高校内迁、战时教育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对此做出解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具体到抗战时期的某个特定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成果还是较少的。因此,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整体上梳理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具体探究和总结桂林教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形式,分析其社会原因和认识上的原因,不仅能够充实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地方史的研究,也利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教育结构中的矛盾和症结,总结中国教育发展的规律,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本文在立足于发掘和整理抗战时期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基础上,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试图对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进行全面研究。按照桂林各级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将全篇分为八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与研究综述。对抗战时期民国政府有关战时教育
的相关政策、制度研究;抗战时期教育的发展概论研究;战时国内各类学校发展研究以及港台及境外关于抗战时期教育论著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阐述了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分别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人口环境、安全环境等矫娼辛寺述。抗战初期,广西省内相对稳定,新桂系集中精力继续整理省政,并加大力度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大建设”。新桂系采取的这些建设措施对促进战时桂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抗战时期,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因缘际会成为“文化城”,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桂林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成为国统区抗战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被人们公认为战时“文化城”,决非偶然。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二是抗战前新桂系制订执行了一套宽松自由的文化政策,抗战爆发后桂林的政治气氛对文化界人士具有强烈吸引力。三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把桂林建成抗战文化的基地。抗战前夕,中共为了使桂系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抗战发生后,中共与桂系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关系,桂系同意在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曾三次来到桂林指导工作,并选派大批著名文化人士如夏衍、胡愈之、邵荃麟、范长江、司马文森等到桂林工作,增强了中共对桂林文化界的领导力量。由于桂林迅速崛起为“文化城”,在全国政治上、文化上地位的空前提高,使得新桂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和中国共产党都十分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也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和嫉恨,必欲去之而后快。因此,抗战时期桂林的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安全环境。第三部分考察抗战时期桂林各级种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抗战时期的桂林教育事业可以说是全面丰收,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抗战以前,桂林的各项教育发展是缓慢的。抗战初期,广西省政府继续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施行多年的国民基础教育上,对高等教育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很快,迫
切需要大量高层次的人才,客观形势对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华北、华东、华中和广州、香港地区相继沦陷后,大量失学青年云集广西,很多著名学者荟萃桂林,也为桂林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同时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经验交流、教育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开展频率,教育书刊量多而质高。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各类学校嗨〖兑陨系慕逃嵋椤⒀趸疃陀啻危逃榭帧B畚闹饕6愿叩冉逃⒅械冉逃⒅耙教育、师范教育、国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干部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阐述了抗战时期桂林的教育革新活动。抗战时期桂林教育飞跃发展,也并不仅仅表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增加、大批有影响力的教师进入桂林任教及学生数量空前增多方面,还体现在教育革新活动十分活跃方面,这主要是指先进教育思想的践行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变革等方面。抗战时期,在雷沛鸿的主持下,桂林继续开展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并推行国民中学制度,使这两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独创性更为突出。抗战文化中的素质教育,是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理论能使人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素质的缺陷及弱点,了解在抗战文化运动中普及国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

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8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79947457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