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doc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贸易结构优化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一个国家应当向哪些国家出口何种产品,又应当从何处进口何种产品以增进本国福利,促进本国发展?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到当代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都在为各国间的贸易活动寻求适当的理论解释。应当看到的是,贸易结构优化与优化贸易结构存在的差异。前者从静态角度出发,强调利用现存资源,强化现存结构的作用;后者则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要求改变现存的结构。下面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介绍有关贸易理论关于贸易结构的论述。一、关于贸易结构优化的理论传统理论。亚当•斯密以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创立了绝对成本说。认为一国应当进口别国生产成本比本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而出口本国比别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以促进分工,促进交换,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大卫•李嘉图则在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发展了相对成本说。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且同样能使贸易双方获利。赫克歇尔 俄林模型则凝聚了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各国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各国应出口利用本国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长期以来,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说在国际贸易领域一直占有统治地位。据此学说,各国应当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以便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例如,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则应生产出口其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资本、技术资源丰富,故应生产并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若不改变这种进出口状况,发展中国家将永远处于一种低位次的状态。从理论上说,国际分工位次愈低的经济,愈依赖国际分工位次高的市
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