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道理篇一:掩耳盗铃优质课教案《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重难点]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 4生: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6、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习理解。(1)拼拼音读生字(2)组词(3)选择一个造句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第二部分(想办法) 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 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四、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五、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六、拓展延伸) 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习时间)找学生表演。七、作业续写《掩耳盗铃》写作提示:1偷铃铛的人被发觉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2偷铃铛的人会知道错吗? 3我们要怎样做人呢? 篇二:七年级语文答案 2016—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答案一、积累与运用 1、徜徉淼撷 2、B3、C 4、(6)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马克〃吐温(1分)杰克逊岛(1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1分)如:坚定友爱,勇敢、正直、聪明,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未联系实际—1分)(3分) 6、(1)萌芽文学之星新视窗等(鼓励创新,言之有理即可)(2分)如“走近名家”“文学新星”“初露头角”“新作介绍”等(2分) (2)略二、阅读理解(一)7、(1)诗中写了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冷露、桂花等(1分)。作用是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2分)(计3分) (2)、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3分)/(或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二)8、(1)想用代词代钟立即或马上(2)D(2分) 9、百姓︱有得钟者 10、(1)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2)略 11、掩耳盗铃(1分)道理: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方设法地掩盖,自欺欺人,其结果一定是弄巧成拙,自食苦果。(意到即可)(2分) (三)12、两个“更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1分)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1分)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1分)(计3分) 13、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2分);运用作比
掩耳盗铃的道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