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麦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治.doc沿江麦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治摘要小麦纹枯病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大障碍。总结小麦纹枯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分析其危害损失与构成因子,针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发生;防治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分布I•分广泛的世界性病害Z—,与赤霉病一•起成为沿江麦区的主要控制对象。一般病出损失可达30%〜40%,甚至更高,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大障碍。1危害症状小麦在各个生育期都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枯白穗等不同症状。1」烂芽小麦发芽后变褐,最后麦芽腐烂枯死。,于第1叶鞘上呈现中央灰、边缘浅灰色的云纹状病斑,云纹状病斑连片后,茎基部呈现花秆状,病斑可深入茎壁,发展成为小部灰褐色、边缘褐色的近椭圆形眼斑;条件适宜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白色至黄白色菌丝体和黄褐色菌核,菌核易脱落。,病部纵裂,造成花秆烂茎,致使主茎和大分藥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成为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秫瘦。2发病规律小麦纹枯病的tn间发生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冬前侵染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穂显症期。-•般在越冬前和拔节孕穗期出现2个发病高峰。2」冬前侵染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在三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冬前后分篥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以匚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梢为主,病症发生在土面附近或高于土而。,气温低,病菌停止生长,病情停止发展,冬而病株可以带菌越冬,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主要侵染源。,一般在2月中下旬,随气温上升病菌活动增强,病菌侵染并在麦株间扩展,病株率明显增加,病株激增期在分藥末期至拔节期。,随着植株基部节间的仲长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由表及里侵染茎秆,严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期。,茎秆变硬,阻止病菌继续扩展,一般在4月下旬,病斑高度、病叶鞘位与侵茎数都基本稳定,病株上产生先口色后呈褐色不规则菌核而后落入土壤越夏。重病株因输导组织受损而迅速失水枯死,[□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此吋,小麦已进入抽穗灌浆阶段。3影响发病因素影响小麦纹枯病流行的因素包扌舌气候因素、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土壤类型等。3」气候因素影响发病严重程度出苗期气温和降水量高于常年,有利于病菌侵染幼苗。越冬期遇低温使麦苗受冻,可造成大量病苗死亡和加重病情。但温度高、降雨多,则冇利于病菌的存活。春季气温回升快,降雨多,有利于病菌扩展蔓延。。现冇的小麦品种绝大多数都是感病和轻感病的,没有高抗病品种,为该病的大发生创造了条件。作物连作年限长,有利于菌核菌原积累,增加土壤屮的菌核数量。麦山杂草多也是重要的发病诱因,免耕或少耕麦出一般草害严重,冬后病情也较重。播种过早、播量大,植株群体大,□□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增高,发病较重。撒播较条播病重。氮、磷、钾比例失调田块,特别是氮肥用量大的田块,不仅麦株旺长,组织柔嫩,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而且还由于麦株旺长造成了田间郁闭,使纹枯病加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低洼潮湿田,
沿江麦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