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运河旅游资源概述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它的开凿弥补了我国东部地区缺少南北向大江大河的天然不足。古往今来,大运河在交通南北、推动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作用巨大。扬州的千年繁华,亦赖之运河。无锡太湖鼋头渚有一著名石刻“包孕吴越”,我们举借此义,谓运河“包孕维扬”,绝不为过。扬州大运河的前身是古运河,审察古运河的功能,它兼具溉田、航运、渔利、行洪数端,此外,其旅游价值亦无逊于此。古运河可谓自然与人文谐适的佳作,而且,它还是静态美与动态美结合的范例。本文拟就扬州古运河的旅游资源做初步整理。一、扬州运河历史源流扬州自古就是著名的“水上都会”,境内运河纵横,最著名的乃古运河和大运河。这两者纠合难分。扬州古运河旧称很多,《左传》称“邗沟”,《国语》称“深沟”,《吴越春秋》称为“渠”,《水经注》称“韩江”,汉晋间称“漕渠”、“合渎渠”、“山阳浊”,隋称“山阳渎”,“《郡志》称“山阳沟”。诸别称中,最为人知者乃“邗沟”。“邗沟”之名取自周代的邗国。《墨子·兼爱(中)》:“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孙冶让在《墨子闲诂》中注云:“干,邗之借字。”可见,“干”即“邗国”。春秋末期,邗国为吴国所灭,邗之属地即归后者。时吴国参与诸侯竞霸。公元前494年,吴国战败邻国越国,旋做北伐中原的准备。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长江北岸古邗国所在地滨江筑邗城,后又自邗城向北至末口凿通连接江推的邗沟,用作军事运输。《左传·哀公九年》为之记曰:“邗,沟通江淮。”当时的邗沟水道大致为:自邗城西南角流至东南角(今铁佛寺稍向南折),经螺丝湾黄金坝北上,而后经东西相距五里的武广与陆阳二湖之间,北入樊良(梁)湖,又东北流入博支、射阳湖(今宝应东),出湖西北至末口(淮安北,淮安今改称楚州)。这条水道今在扬州市区仅余螺丝湾至黄金坝一段,螺丝湾向西至蜀冈段淤废,以致古运河北通瘦西湖的水道出现断节。邗沟初凿,出于军事,秦汉后,其交通货物的功能日趋重要。汉时又开邗沟支道。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有载:“汉吴王濞开邗沟、自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濞以诸侯煮海为利,凿河通运海盐而已。”该支道的历史价值丝毫不让邗沟干道。日本人为拍《世界之最》,专来中国摄长城和古运河,后者即取扬子渡至泰州这条支道。过去邗沟旁立有一座大王庙(财神庙),主祀夫差,副祀刘濞。这算是对他们凿运河有益历史的首肯。邗沟主河道历史上续有变迁,第一次重要的改道发生在公元196年(建安二年)。邗沟故道原充分利用天然河湖,东汉时连接博支、樊良二湖的支渠淤塞不通。广陵太守陈登组织对运河进行修整。他不是对淤塞河道简单清理,而是自樊良湖重开一条自南而北、连接津湖与白马湖、经射阳湖西通末口的新运河。这次改道不仅使运河再度畅通,而且大大缩短了行程。邗沟南段,原引江水调节。晋代永和年问,江都(即扬州)水断,便改自西向引水。扬州西去五、六十里、今仪征境内有一条欧阳埭,邗沟水便系引江水入埭,由西东行,经今三汊河、扬子桥北上而来。隋朝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邗沟是其中的一段。这段历史,妇孺皆知,在此从略。隋炀帝——大运河——扬州,从那时以来便形影相吊。此后邗沟南段(含今市区段)还有一些重要变化。一是古运河在城区的位置发生迁变。吴王夫差所凿邗沟沿邗城西南角流向东南角,而后经螺丝湾黄金坝北上。隋代文帝开凿的山阳渎大体上亦沿城边流过。唐德宗兴元初年(公元784年),淮南节度使杜亚主持在江都(扬州)城北蜀冈开合渎渠,路线大致由今天瘦西湖经观音山,绕蜀冈而过。这是运河流贯扬州城内的开始。后来,由于江岸淤积,潮流人运不畅,山阳渎在城内河道水浅,航运受阻。公元826年;在盐铁转运使王播的主持下,自城南阊门西的七里港起,开河东北行,屈曲经禅智寺桥,通山阳渎。从此,古运河便不再穿城而过。二是古运河与长江的连接又有变异。春秋之际首凿邗沟乃直接与长江相通。当时邗沟位于蜀冈上,蜀冈南麓的断崖下即是浩瀚的长江,邗城处在江河之交汇处。晋时因长江积久淤沙,致使江水南移,扬子桥由渡口变为陆地,邗沟水不得不改由欧阳埭引入。邗沟与长江的直接连接中断。而且,经邗沟入长江的路线长了许多,给航运带来很大不便。公元734年,在齐澣的建议和主持下,开掘了一条长二十五里的伊娄河(扬子桥至瓜洲),使邗沟通长江的路程变为最短。从此,航船渡江进出山阳渎和江南河,就不必绕道欧阳埭了。虽然后来长江在北岸(包括邗沟入长江的瓜洲渡口)还有摆动,但它对于邗沟的流向影响甚微。建国以后,兴修水利,扬州运河再谱新篇。1958年开江都到海安的新通扬运河。同年在茱萸湾又开挖了京杭运河一直向南经六圩船闸入江,使古运河环抱的茱萸湾成为一个半岛。二、扬州古运河自然旅游资源“邗沟弥渺,究江淮之合派”(方睿颐)。今扬州古运河北自淮安宝应县(市)界,南至瓜洲江口
扬州古运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