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认识崔广立摘要:《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颇为成功的。许多人物的形象都被人们熟知和接受,并被后人不断评说和演绎。作者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刘备、曹操的塑造,处处渗透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体现了作者的爱憎倾向--拥刘贬曹。但“拥刘贬曹”并不是简单的拥护刘备、贬斥曹操,那仅仅是它的表层意义,其真正涵义是拥护刘备推行的“仁政”,尊崇刘备的“仁君”形象,贬斥曹操的暴虐奸诈、倒行逆施。这种思想倾向符合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愿望,也是小说之所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它毕竟难以逃脱封建社会历史观的局限性。关键词:拥刘贬曹、仁政、暴虐、局限性一《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要人物都有一个主要特征,它表现的非常突出,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这一个突出的主要特征,便支撑起了整个的人物形象。而且,这一个人物的主要特征,便基本上伴随了人物的始终。就曹操的奸诈来说,从时间上考察,曹操的奸恶从幼时到其六十六岁死去,没有多少变化。罗贯中写他幼时便“有权谋、多机变”⑴,他假装中风,哄骗和诬陷好意关心他的叔父,就心计诡诈、城府很深。他由浪荡公子而被举孝廉,任洛阳北都尉,后来青云直上,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天下的汉丞相、魏公、魏王。若非他的凶残狡诈、心狠手辣,恐怕也难有此作为。这期间历时半个世纪,他饱经了人生的沧海桑田、政治的险恶风波、战场的出生入死,其斗争的激烈、影响的深刻,都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一直到临死时,他但言家事,不谈国事,矫揉造作。又设立七十二疑冢,躺在坟墓里还要欺骗世人,所以毛宗岗就曾批语说曹操“至死而犹伪也”⑵。刘备的仁义性格,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直到猇亭之战落败身亡。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对诸葛亮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⑶将死之时,亦不使子嗣专权,何其仁厚也!因此,总体上,刘备、曹操的性格特点没有太大的变化,作者倾注的感情色彩也没有多少变化。二《三国演义》以拥刘贬曹为思想基础,塑造出了妇孺皆知的刘备与曹操的形象,并不断流传下去。难怪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泣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⑷“说三国”能把顽皮的小孩吸引住,还能使他们的爱憎之情随着说话中人物的兴败而忧喜,可见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已深入民心了。作者对刘备与曹操的爱憎是从人物一出场就给予暗示了。首先,从曹操的出场谈起。他是带着一彪人马,打着红旗,在堵截黄巾军张梁、张宝时登场的“英雄”,正因为如此,作者也曾说他“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胸内熟谙韬略”。⑸然后介绍其家世:“是汉相曹参的二十四代孙”,曾祖曹节“仁慈宽厚”,祖父曹腾在“桓帝朝为中常侍”,父亲曹嵩“为人忠孝纯雅”,曹操幼时却“好飞鹰走犬,喜歌舞吹笙,少机警,有权术,游荡无度”⑹及诈装中风诬叔的故事,又引乔玄、何顒、许劭三人对曹操的评语,前二人称他为能安乱世的奇才,后者概括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⑺这些文字,乍看起来,前后好像有点矛盾,仿佛“亦褒亦贬,且抑且扬”,不过,只要稍加推敲,就不难理解字里行间所透露的真意:其一,赞曹操的胆略、计谋,用兵如孙
谈谈对《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