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市“十一五”口岸经济发展规划 序言第一节口岸经济的含义及发展口岸经济意义口岸是供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境的港口、机场、车站、通道等。口岸分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一类口岸指由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二类口岸指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口岸,口岸是连接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市场的唯一通道。口岸是思茅实现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发展口岸经济,是“十一五”期间思茅经济发展实现质变的关键时期。思茅市“十一五口岸经济”的含义为:以口岸为全面对外开放的窗口,依托思茅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和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口岸及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境内外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的便利化;通过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内外技术、资金,全面改造、升级、配套我市企业的加工能力,创造思茅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满足内需、出口,参预全球化合作与竞争,实现我市资源、技术、管理、市场的有机结合;推动思茅经济实现全面进步和发展。发展思茅口岸经济的意义在于:增强思茅经济在国内外商务活动中的比重和合作能力,发展、提升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优势产业和企业,形成产业的配套能力;整合境内外优势资源形成相关的产业规模;全面提高思茅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能力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加快境内外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实现边疆繁荣稳定,推动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的发展。 第二节规划编制的目的及背景一、规划编制目的:总结思茅市“十五”期间口岸经济发展经验、规律,理清“十一五”的发展思路,统一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思茅口岸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平稳、快速的发展。二、规划编制的背景:《中共思茅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纲要》对编制规划提出的细化要求;科学、规范发展口岸经济的内在需要。 第三节规划编制的原则、方法一、规划编制的原则: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编制中尽量坚持国民经济发展与口岸经济的发展相统筹的原则;实事求是、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发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内外商务,实现内外商务协调发展的原则;体现战略性和指导性、突出实践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原则。二、规划编制方法:省商务厅国际贸易研究所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和理论研究与思茅市商务局对具体实际情况的了解相结合,在充分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规划。 第二章“十五”口岸经济发展回顾“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商务厅、省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商务企业的共同努力,思茅商务,尤其是外经贸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第一节口岸和通道建设情况思茅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86公里。其中中缅边界长303公里,中老边界长116公里,中越边界长67公里。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河流经过思茅市。全市现有国家一类口岸思茅港、国家二类口岸孟连县城和18条通道。(通道仅限于边民出入境,口岸可以持护照或者其他出境证件出入境。)思茅港。思茅港位于翠云区西南部。距思茅主城区87公里,在澜沧江中下游与景洪市相连,建成了1号泊位小橄榄坝、虎跳石、腊撒、南得坝四个码头,建成了4328平方米的港务大楼和1852平方米联检楼;建成了1750平方米的1号、2号港口仓库;设立了思茅港保税库;购置了装卸设备。2004年12月31日思茅港断航。孟连口岸。1991年孟连县城被批准为国家二类口岸。口
思茅市“十一五”口岸经济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