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临床上将腓肠肌内侧头的滑膜囊肿称为“腘窝囊肿”或“Baker's囊肿”。腘窝囊肿,常表现为膝关节后方腘窝处的肿块,触摸质软,有囊性感。膝关节伸直时囊肿明显,而屈曲时囊肿体积似乎减小。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通过检查即可确诊,通常B超可以进一步提供证据,B超甚至可以观察囊肿与关节腔是否相连通。腘窝囊肿症状明显的,需要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方式大致有两种,穿刺抽吸和手术治疗。既往多采取后路切口,分离囊肿直至膝关节开口处,结扎囊肿开口后切除囊肿。但腘窝囊肿的穿刺抽吸和开放手术的复发率都很高。穿刺抽吸不能解除腘窝囊肿产生的病因,复发不难理解。开放手术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术中解剖变异、手术技巧等原因常常难以正确判断囊肿的开口;有时甚至不能完整切除囊壁。因此正确理解腘窝囊肿产生病因,对于选择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腘窝囊肿患者很多合并有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游离体等。病变导致了腓肠肌内侧头滑膜囊的开口成为单向活瓣,关节液只能向滑膜囊单向流动,难以逆流,从而使滑膜囊积液增多,体积增大形成囊肿。因此,只要设法清除膝关节腔的病变,去除单向活瓣,打开囊肿开口,使得囊肿内的液体可以与关节腔相通,则液体不会再积聚于滑膜囊内,囊肿自然消除。显然关节镜是满足上述治疗目的的良好手段,采用关节镜清除关节内病变,刨削扩大囊肿开口,造成双向流动,可以使囊肿消除。关节镜手术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微创;二是美观;三是清除引起腘窝囊肿的病因而减少复发。早在1829年Dupuytren就提出腘窝囊肿这一病名,1840年Adams首先论述了腘窝囊肿与半膜肌滑囊和膝关节腔相通的关系,1877年助ker发表了对腘窝囊肿的经典性论述,后来一直延续至今,由此以其名称而称之为贝克(Baker)囊肿(见图24)。最常见的腘窝囊肿系膨胀的排肠肌、半膜肌健滑囊,该滑囊经常与后关节囊相通,临床上多见于中年以上发病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导致机械性伸膝和屈膝受限,疼痛较轻,紧张膨胀感明显。患者主诉往往以腘窝区逐渐发生肿胀为特点,伴膝后疼痛。偶尔囊肿可以压迫阻碍静脉回流,引起小腿水肿。囊肿长大到一定程度则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体格检查:患肢伸到检查床末端之外,膝关节最大限度伸直时肿胀最明显,张力增高而变硬,屈曲时缩小或不见,张力降低而变软,行走或久站后腘窝酸胀或不适感更明显,膝屈曲,用手加压揉按,或持续压迫,囊肿可缩小,可证明囊肿与关节腔相通。触诊时发现早期无压痛,有波动感,与皮肤不粘连,表面光滑。腘窝局部穿刺可抽出黏稠的液体,X光片可以看到在腋窝有一个球形的软组织阴影,膝关节造影可显示腘窝囊肿与关节腔相遇。腘窝囊肿有原发与继发两种。原发型起于关节腔而关节本身是正常的,多为双侧,但不一定同时发病,切除后有复发倾向。继发型常继发于关节的某些病变,最多见的是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与半月板有关的膝内紊乱,特别是与半月板后面病变有关系。治疗方法:原发型腘窝囊肿,如果没有症状,包块不大,不需要治疗,若体积大、有症状,可行穿刺抽液,或同时注入强的松龙、氟美松、康宁克通等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时,可手术切除。对于继发性腘窝囊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属膝关节滑膜炎。滑膜炎是多种疾病(如创伤,骨质增生、结核、关节退变、风湿病疾病、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手术等)在滑膜组织方面的某些特定表现。这些疾病可以使的滑膜受到机械、
腘窝囊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