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
引言
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文明成为科学发展追求目标之一。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一种重要的运作方式。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2006年9月,我国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工业总量的迅速增长,各地纷纷兴起了建设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热潮。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土地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工作的弱化,致使我国工业园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工业生态理念指导下,将工业园区改造成生态工业园区,有利于加速区域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形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减量化、生产过程无害化的方向调整,提高园区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实现环境友好,提高园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进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优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工业园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纷纷对生态化工业园区进行研究,本综述主要从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管理和建设的动因、管理模式、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评述。
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生态学与工业园区的结合形式,具有各种类型的概念形式,同时与工业园区的特征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于现荣(2005)指出,生态工业园区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第三代工业园区,是以生态工业学及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是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升级和发展趋势,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特征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林健、吴妍妍(2008)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网络,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借助生态工艺技术和系统工程学方法,将资源的加工链尽量延伸,既达到资源价值增值,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吴松毅(2005)将生态工业园区定义为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企业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所获得的效益大于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
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和建设的动因
目前,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环境问题,工业活动是造成这些污染问题的主要根源,这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开辟的一条新道路。但是目前中国在工业园生态化管理和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
付启敏、刘伟、谭莉(2007)分析了我国目前化工行业的产业结构,指出中国的化工企业已经呈现出向各种化工园区聚集发展的态势,化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不仅对企业延长产业链和提高竞争力不利,也给环境治
文献综述--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